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华为朱慧敏谈5G节奏:技术持续创新演进,商业正循环来临
  • 来源:海峰看科技

如果说2019年是5G商用元年,2020年是5G发展“加速期”,那么2021年就是5G的商用规模化的探索期。


随着全球范围内运营商不断加码,目前全球5G网络建设很可观,而我国不论是基站数量,还是业务创新、产业生态都已走向领先。下一步,我们关注如何实现商用模式的规模部署,将灯塔项目实现成功复制。


5G希望赋能千行百业,但千行百业都有着各自行业的特点,对网络需求不全然一样。如果按照服务C端消费者一样服务企业,运营商将无法负担5G网络建设开支。因此,在“1”到“n”的过程中,如何有技巧地实现toB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商业正循环,是运营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满足个人/行业的联接差异化需求,华为通过5G解决方案持续创新,与运营商一起构建高质量5G网络。在近期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华为无线营销副总裁朱慧敏再次详解了华为“1+N”5G目标网的创新理念,并回应当前对5G的一些误解,分析了5G发展节奏预期。

图片


01   中国5G引领全球,

与全球共享产业红利


近年来,全球5G网络高速建设,5G发展已进入快车道。而从全球数据来看,我国5G整体发展高于预期。


一是5G站点数领先。截至2021年2月,全球部署的5G商用网络超过140张,而在过去一年中,我国运营商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在今年2月表示,中国5G网络建设累计投资已超2600亿元,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71.8万个,约占全球的七成。


二是5G用户数领先。我国5G用户数约占全球5G用户数的80%。朱慧敏表示,中国5G用户数有望在今年突破3.5亿到4亿左右。


三是5G终端数领先。我国每年新发智能5G终端占比达70%。如还考虑到存量终端在内的话,虽然摊薄下来存量终端占比距离20%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可以看到,早期几部5G旗舰机、高端机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已经发展为低至千元即可购买的5G“入门机”。在5G高速发展的2021年,朱慧敏预计我国5G手机出货量将达2.8亿。


对于坊间关于5G网络建设放缓的言论,朱慧敏认为中国5G基站数要达到4G网络覆盖水平,尚且还有“几百万座基站”的距离,现在远谈不上5G建设要放缓。


“中国对于5G网络建设是非常有决策力的,工信部曾表示过‘5G建设要适度超前’。而实际上,5G“对齐”4G也需要更多的基站。综合来看,我预计今年5G基站数会超过原定的60万建设目标。”朱慧敏表示。

 

02

5GtoC在无形中改变生活


随着5G基站数越来越多,大众对于5G期待也随之增高。这也使得部分用户认为5G和4G相差不大,对于5G网络和5G业务并无太大感知。但其实,5G已经在悄然改变我们的日常习惯。


据华为统计,5G用户在ARPU相对较高的视频业务、社交媒体业务、游戏业务使用时长已经增长了16%,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值。


例如短视频业务,微信朋友圈从过去只能分享8秒的视频,到现在已经可以分享30秒。4G时代,在有些人的观念中这种事情根本不会发生,甚至认为超过8秒视频不可能成功,当然事实证明,这个结论不论是基于数据网络预测,还是根据目前用户分享30秒视频的比例逐步攀升的情况来看,都是错误的。


除了秒数增加,视频质量也在不断优化。从高清视频比例来看,相对于在4G时代,5G时代视频1080P比例,从远低于5%提升到了30%。对于运营商而言,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些比例的提升是兑现成ARPU值增长、DOU增长的机遇。


毕竟在5G建设初期,业界就认为5G将成为运营商重返黄金时代的重要抓手,以此寻求新兴业务增长点。


而在5GtoC领域,打造更多5G创新内容(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高清视频),不仅能吸引更多消费者升级5G套餐,更能带来流量的爆发式增长,推动5G用户ARPU值快速提升,为运营商带来更多盈利。

图片

可以说,5G使我们走入了更好的视频时代。朱慧敏认为,这也注定了5G超级上行是未来5G的发展方向。


“我们直播过去是分享型的,现在更多的直播经济已经开展盛销。到任何一个商场都看到摊位在做直播,直播一定用手机、在室内,但是室内上哪找网口?这些都是5G超级上行或者5G能力拉动直播经济的关键洞察发现。”朱慧敏表示,5G新应用下直播能力部署比较好,上行能力具备了100Mbps以上的体验以后,直播经济也会被拉动。


同样,5G促使超高清视频发展,也推动了智慧终端AR/VR应用规模普及。目前,XR终端形态已基本成熟,重量小于100g且实现全天候配件的XR眼镜已经量产,价格也有望下探到2000元。同时,华为河图5G+AR、VR/AR教育、AR零售、VR/AR游戏等XR应用场景正在快速增长,5G给视频产业带来了全新发展动力。

 

03   中国5GtoB开始规模复制,

但痛点犹存


除了C端,5G赋能垂直行业的能力更受期待。在toB领域,当前5G能力基本满足大约80%左右的场景需求,特别是围绕着大上行能力、室内的高精度定位、局部低时延场景,5G可为行业提供基础共性能力,帮助行业数字化转型。


以华为为例,去年华为与运营商在5GtoB领域尝试了很多行业,并且有5000多个项目已在2020年开展,这些项目中有1000左右的签署了商业合同,涉及行业广泛,特别是比较关键的钢铁、煤矿、电力制造等行业,合同金额实现约12亿美元。


有人认为对于运营商而言,12亿美元好像不太起眼,但其实就目前情况而言,这一金额也远超于预期。虽然在制造领域,各种工厂、煤矿、电网、钢铁、化工、医疗、园区的5G部署,基本上实现了1到N的复制。

图片

不过朱慧敏认为,行业toB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要解决,从三个层面来讲大概是:产业生态可支撑、商业模式可落地、应用场景可适配。朱慧敏认为,这三点中,华为最具备主观能动性的就是应用场景可适配。


“华为在网络能力和解决方案方面还没有到瓶颈阶段,但是到部署的时候,介于成本问题,必须要按需部署。而企业用户是碎片化市场,从公网应用角度来看,低时延、大上行、高可靠性等都要依托于不计成本、大量定制化的规建维优能力。因此,如何用规建维优能力面向小规模市场快速交付、自动化,是华为下一步需要发力之处。”朱慧敏表示。

 

04   “1+N”提供全频段

全场景5G解决方案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在既保证成本可控,又保障各类用户的网络需求?华为推出了“1+N”解决方案,即“1”张连续覆盖的中频大网,“N”维能力、按需部署。


对于构建“1+N”5G目标网,我们看到华为围绕多天线技术持续创新,提升5G网络覆盖与体验,并完善高可靠、大上行、低时延等5GtoB解决方案,构筑5GtoB“规、建、维、优”的服务能力,实现5G社会价值。


具体来看,Massive MIMO是兑现5G跨代体验的关键技术。自2018年首商用以来,华为5G Massive MIMO产品始终处于业界领先地位。截止目前,华为5G Massive MIMO产品部署已超过百万站。


朱慧敏表示,基于长达十年的研究积累,华为在无线RAN网络各领域取得了大量的技术突破,将多天线技术引入到5G的每个频段、每个场景,持续提升5G网络覆盖和体验,让5G网络承载更多流量,构筑1张普遍覆盖、toC与toB业务并重的宽管道基础网。

图片

与此同时,多天线技术从TDD到FDD,走向全频段。在TDD频段,华为推出业界重量最轻、带宽最宽的TDD M-MIMO,简化网络站点部署,提升运营商建网效率;随着多天线技术在工程实现上日趋成熟,商用性能持续增强,在FDD频段上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主流,面向不同容量、体验与覆盖场景,华为推出了多频4T4R/8T8R/M-MIMO的FDD NR系列化产品,满足客户建网的需求。


而且,多天线技术从室外到室内,从多抱杆到单抱杆,走向全场景。面向室内高密场景,结合多天线技术,华为推出业界独家的分布式Massive MIMO方案,实现室内千兆体验;针对天面空间受限场景,华为推出的业界首款基于32T/64T的BladeAAU Pro解决方案,单抱杆兑现极致性能。


此外,算法是最大化Massive MIMO能力的关键。通过对Massive MIMO系统研发的长期积累,华为推出业界最强性能的AHR(自适应高分辨率)算法,通过精准信道估计,提升波束赋形的精准性,大幅提升SU-MIMO与MU-MIMO的性能,实现用户体验与小区容量大幅提升。

 

05

5.5G是5G的增强,非炒作


当前,5G产业已经进入“网络、用户、终端、业务”相互促进、正向循环,四位一体的发展状态。


一方面,逐渐成熟的终端生态,不断下降的终端价格,使用户在换机过程中自然选择5G终端,促使运营商继续完善5G网络的覆盖。另一方面,5G网络跨代体验,激发创新业务的出现,个人用户在体验过程中将消耗数倍的流量,行业联接则需要大上行、低时延和高可靠等需求,也推动5G网络能力不断增强与演进。

图片

但在5G高速发展的同时,仍然有人质疑华为提出的5.5G。实际上,5.5G不是炒作,5G也不是靠炒作发展的。5G是十年规则,每一代都具备了每比特成本降10倍的关键技术。回顾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2G半代技术是GPRS,不叫2.5G;3G是HSPA,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4.5G叫LTE Advanced Pro。而5.5G不是替代5G,5.5G是5G的增强。


当然,半代技术并不能一蹴而就,不论是标准还是产业生态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

 

图片

结语


从过去移动通信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切愿景需要先被看见,才能逐步实现。5GtoC、toB的商业成功也不仅是技术问题,在行业数字化过程中需要有行业的标准、需要完善的端到端的产业生态以及与这个行业相适配的商业模式。通过种种尝试,我们希望今年能有头部行业尽快实现5GtoB规模复制,利用好5G给行业数字化带来的新机遇。



  • 黄海峰,独立科技评论员,多次接受央视、环球时报、科技日报采访。

  • 《通信世界》原副总编,从业十多年聚焦5G、手机、IoT、光、云、AI、互联网等。

  • 每年与超100位科技行业企业CXO/VP/总监面对面交流。

  • 多个年度《中国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报告》特约撰稿人。

  • 曾获2017年度十大通信行业自媒体称号。

  • 覆盖今日头条、百度、搜狐、凤凰、新浪、网易、知乎、腾讯快报、一点资讯、微博、大鱼等。

  • 微信号:174455367


科技

<< 46 47 48 49 50 >> 

公众号 • 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 黄海峰的通信生活微信号 : hhfine
  • 黄海峰,科技评论员,长期跟踪4G/5G、IoT、光、AI、云、手机、芯片、OS、互联网等ICT技术与产业发展。《通信世界》前副总编,科技媒体从业十多年。北邮毕业。
  • 手机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订阅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