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总斌|回忆张申府先生的《西洋哲学史》课·华北革大琐忆
- 来源:上海书评
1948年4、5月间,因一个偶然机遇,我转到北平华北文法学院中文系借读,秋后成为二年级正式生,直到1949年初北平解放,学校停办为止。在这大半年时间里,尽管常有罢课活动,但还是听了不少课,张申府先生的《西洋哲学史》课便是其中之一。
张先生个子不算高,方脸,口才很好。本着学生崇拜名教授的心理,大家听他的课,精神都很集中。
张先生的课我至今难忘的有两个地方:
一是他讲到古希腊哲学诡辩学派时,一方面比比划划,通俗地、生动地介绍芝诺的“两分法”:一个人跑步如要到达终点,自然首先必须通过这段距离的二分之一,为此又要首先通过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依此类推,二分之一是无穷尽的,这人便永远通过不了这二分之一距离,因而也就永远到达不了终点。显然这与事实相悖,然而在逻辑上又好像言之成理。它引起了同学的兴趣,课堂上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接着张先生又将这“两分法”与时间相距不远,我国先秦《庄子·天下》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联系起来,作了对比,说明东西方哲学思想的某些相似点。这也使同学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在来北平以前我大学一年级时,高亨先生开《庄子》课,讲《齐物论》,涉及庄生与蝴蝶不知谁梦谁的疑问;沈启无先生开《文选与习作》课,讲《庄子·秋水》又讲过庄子、惠子在濠濮上关于“非鱼”“非我”之辩;学了张先生的课(就诡辩学派言,张先生还讲过“飞矢不动”等,都很有趣),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哲学、逻辑思维的兴趣和学习它们的积极性。或许这些内容对搞文史的学生未必能增加什么具体知识,实际上对提高整体文化素质言,却是颇有好处的。
不过令我印象更深的还不是这些一般课程内容,而是另一些毫不相关的内容。情况是这样的:
1948年11、12月间,北平被解放军包围。国民党军在故宫后面景山上设置炮台,不时向城外解放区发射炮弹;而解放军也曾炮轰城内国民党的临时军用机场(在当时东单广场),有一次炮弹射偏,落到南池子,还炸死过一名东北流亡学生。人们虽然全部都迫切盼望共产党进城,但对战争炮火毕竟是害怕的。北平的仗打不打得起来,能否和平解放,便是大家关心焦点。就在这时,大约10月底,11月初,不知从哪一堂课开始,张先生把西洋哲学完全撂在一边,大讲起时事和他的政治主张来,直至期末。张先生神采奕奕、侃侃而谈,一面举证凿凿,痛骂国民党腐败,并不时流露对共产党的赞许、钦佩;另一面又认为炮火无情,会毁灭一切,为了全国和平和保护北平千年古城和城内无数珍贵文物包括故宫,特别是广大居民生命安全,他呼吁解放军千万不要攻城,国共双方应立即停战,并说已公开发表文章,阐述这一观点(当指1948年10月23日发表于《观察》上的文章《呼吁和平》)。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张先生在堂上苦着脸说,好心没好报,他挨骂了。国民党骂他破坏剿共大业;共产党也批他“小骂大帮忙”,是在为国民党反动派苟延残喘、他日东山再起制造舆论,认为他已投靠国民党反动派,是“叛徒”。张先生无奈地说:我与国民党联系没有很多,国民党也没给我一分钱,全靠在学校里教学和写文章维持生计,只不过发表些政见呼吁双方停战,怎么就成了叛徒呢?张先生本是民盟方负责人,为了他发表前述主张,民盟中央把他开除了。不过五十多年后我还记得这事,主要是因为期末考试,张先生出的考题竟是:你对我这一政治主张怎么评价(大意)?与《西洋哲学史》课毫不沾边,这在教育史上怕也是罕见的,然而这是事实。那时我才十八岁,政治上很幼稚,只不过读了点革命书籍如《大众哲学》等,向往共产党而已,至于整个政治形势以及思想战线斗争,则知之甚少。出于信任和爱护老师,对张先生的境遇,我颇同情,觉得他毕竟是好心。当时我家住在复兴门里库资胡同,离城墙不远。守城的国民党军霸占了我个人所住的东房,士兵进进出出,吵吵嚷嚷,还把马带入院子,院里的人确实害怕一旦解放军攻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所以我一向呼吁和平,保护北平古城没错的,不过,既然挨批了,两面不是人,就又建议张先生不如就此打住,缄默不言,听其自然发展好了。我在答题中讲了这一看法后又说:先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春秋公羊传》语),心虽好,但招来是非,有悖《庄子》逍遥之观、养生之道,何苦呢!以解放后的正统观念来衡量,我这是糊涂思想,在思想改造中,我还作过检查。可当时张先生竟给了我八十分,因此我高兴了好一阵子。
华北革大琐忆
北平解放后,从1949-1953年我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工作。校址在西苑,离颐和园很近。据说这里原是宋哲元二十九军兵营,后被日寇占据,抗战胜利后又成国民党军队驻地。一栋栋楼房全是灰色的,破破烂烂,因年久失修,有一年东边一栋楼二层一间房的天花板曾整个地掉下来。学校周围全是农民的稻田(京西稻),秋天稻穗熟了,远近一片金黄,分外壮观。如果进城,当时只有个体户的小柴油车,一开动便嘣嘣作响,来回于颐和园与西直门之间。有时往西直门的路上客未坐满,车主便会放慢车速,大声喊:“两百块,两百块(解放初旧币,约合今两元)!”价钱虽不贵,可我们开始是供给制,每月零用,男的发六斤小米钱,女的十一斤(因有卫生费,比男的几乎多了一倍,令我们颇为羡慕),买了日用品如牙刷、牙膏、肥皂后所剩无几,全用来解馋了,如买花生米等,哪里还坐得起车?偶尔星期日进城回家,全靠两条腿步行,像我因为家里没有多余行李,还得背着被子。由西苑往西直门的马路当时是单行线,相对说比较狭窄,也就是两辆汽车可以错车的宽度,有的路段破碎不堪;路旁栽植一色的钻天杨,据说因爱生虫子,后来便换了别的品种。一路上行人、人力车稀少,偶尔才会有辆汽车驰过。过了海淀镇东行,两边多是庄稼地,朝右远望,颐和园排云殿隐约可见。如今中关村大街重重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当时是一点影子也没有。只有五一、十一节日进城游行,可坐上火车。大队人马清晨悄悄地列队穿过燕京大学,由西门入,经未名湖南侧小径,出东门,擦燕东园边,前至清华园站登火车,从西直门下车后,徒步远行,绕至天安门东边(往往是南池子)休息、等待。游行开始,一队队人马从东边过来了,我们便按原定计划有秩序地插了进去,经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只有1949年开国大典我们是直接进入天安门对面西侧空地,与华北大学队伍并排坐在地上,观看整个游行过程。天黑下来,华北大学学员举着火炬,我们紧随其后,拥过金水桥,到天安门下仰看城楼上人影幢幢,有人在挥手,大家则疯狂地高喊“万岁”。当时是在为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前途一片光明、无限美好而欢呼,谁能料到以后二、三十年中还会不时有着风风雨雨、挫折与倒退呢!
华北革大被称作思想改造的“熔炉”。校长是刘澜涛。因他主要是华北局第三书记,所以学校日常工作由副校长胡锡奎负责,教育长侯维煜佐之。除开第一部轮训共产党员外(因革大前身是华北局党校),第二、三部则是改造解放后参加工作的一般知识分子思想的地方;后来三部改称政治研究院,改造对象又增加了民主人士、高级知识分子,也有一部分投诚过来的国民党党政人员。前后毕业学员至少也有一万多人,分配到全国各地工作。
学习过程据我记忆大体是这样的:先听大课,几千人聚集在操场里,坐着小马扎,由艾思奇等讲《社会发展史》《中国现代革命史》等,然后按班以组为单位(约二十多人)回去自学讨论,体会精神(如劳动创造人类世界,什么是剩余劳动、剥削,没有共产党便没有新中国等)。一课又一课,学习到了一定阶段,个人要就一些理论观点问题,以大课内容为指导,结合自己的糊涂、错误认识,进行批判,写出心得,集体进行民主评卷,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在这过程中穿插体力劳动(如195l年在学校西部修建阶梯式露天讲堂,可坐数千人,大家都挑土运砖,参加劳动);看话剧、歌剧(由革大文工团演出,如《白毛女》《赤叶河》等。李丁、韩静如等当时都是团员),以配合思想改造。记得1951年韩静如在露天讲堂演出,高唱“鸭绿江的流水青又青,中国出了个英雄的志愿军”,歌声清脆,感情充沛,一时间大家纷纷仿效,至今我还会唱上几句。
等到全部课程结束,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便是思想总结。每人运用学到的革命理论观点,系统地联系个人思想(主要是指错误的政治观点和个人主义、个人英维主义),分析批判,力图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再由小组讨论通过,班干部审查。虽然自我批判有深浅,大家认识有高低,用语有轻重,但当时讲究说服教育,强调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真正做到“不戴帽子,不打棍子”(此借用后来流行语),大家都是心悦诚服地在改造思想。最后毕业分配工作,基本上都是高高兴兴地离开学校(记得我组一位据说有特务嫌疑的同学,同样分配了工作)。
我个人先在三部学习(正副主任是阎子元和谢飞),毕业留校部工作。有两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一、1950-1951年学校举办思想改造成绩展览,我和另一位同志具体跑腿。请到在政治研究院学习的吕斯百、黄苗子、郁风等先生,将学员从听大课开始,到最后个人思想总结整个过程,用彩色连环画的形式画出来,适当地配以文字、照片、实物(如挑选典型的学员思想总结等)展出。展览室设在校内西北部一栋废旧的大仓库中,因为内容具体,画笔精彩,一度参观者不断,影响不小。不过当时我孤陋寡闻,有眼不识泰山,对大名鼎鼎的吕、黄、郁三先生全然不了解,只知道他们是“民主人士”,彼此忙忙碌碌地交往,又淡淡地分别了。革大结束后,连环画自然也不知去向。如今三位先生俱已仙逝,他们这段挥笔作画经历,怕只有我这小文中有所记载了。
二、办完展览,1951年曾将我临时下放到政治研究院四班工作,参加一些小组讨论。因为这个班有不少投诚过来的国民党党政人员,包括高级特务。我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出于政治上的幼稚,在一次参加小组会发言中,脑子一热,竟说出了“你们一些人手上都沾有革命者鲜血”之类的话,引起学员思想波动。这是违反政策的,立即挨了一顿批评,完了不让我参加小组讨论了,调去专门照看一名学员——包惠僧,了解他的生活要求,思想动态,并将他思想总结中的重要观点及时向班领导反映。包惠僧参加过中共一大大会(代表陈独秀),自称担任大革命时期我党北平市委书记、武汉市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当了国民党的官。他说全国解放后,他到北平求见周总理,总理很和蔼,和他谈了半晚上的话,写了个条子,他便来革大了。当年他五十八岁,思想总结写了一大摞,有些地方我竟然也敢给他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当然只限于观点,如他一再强调当年他是反对张国焘“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我则按《中国共产党三十年》口径,指出他是站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上反张的,等等)。不过我俩关系一直不错。因他是周总理直接介绍来的,且有心脏病,按上级指示,班上对他很照顾(住单间),提意见也是商讨式的。他也虚心,一会叫我“祝同志”,一会叫我“小同志”(那年我二十一岁),有时还问问我的家事,或把我当小孩子,笑着夸我点什么。遗撼的是,他在总结中涉及中共一大前后到蒋介石四一二政变的一些具体人际关系和细节,应是稀罕史料,而我当时为完成任务,只顾从中找观点的毛病,对于事实、内容一点也没记,也没想到要记下来,这让我若干年后一度与党史研究结缘时后悔不已。包惠僧毕业后好像分配到中央哪个参事室一类单位工作,安度晚年。
我们革大1952年没有招生,干部多下放锻炼。如我上半年去唐山、昌黎67军201师中国人民志愿军留守部队,参加三反运动;下半年转河北大名县农村搞农业合作化试点。前后一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体会到的经验教训,终生难忘。到1953年春,刘澜涛校长给全校作报告,宣告革大历史任务已经胜利完成,学校结束。不久,干部便另行分配工作,风流云散了。
·END·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欢迎点击下载“澎湃新闻”app订阅。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访问《上海书评》主页(shrb.thepaper.cn)。
历史
-
- 袁一丹丨再论钱玄同的晚节
- 再论钱玄同的“晚节”文 | 袁一丹01周作人第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选择蛰居北平的文人学者中,钱玄同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与他的老朋友周作人相比,钱氏虽也有留日背景,但始终没有成为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
- 章黄国学
-
- “穷死不耕丈人田,饿死不进萝卜园”是什么意思?
- "穷死不耕丈人田,饿死不进萝卜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警句,意思是:后生小辈,岳父母的田地,就算是穷死饿死,也不去租种;就算是饿死也别进别人萝卜园偷吃萝卜。为什么?穷死不耕丈人田古代女婿们为什么...
- 每天学点销售技巧
-
- 一个人的度量成就他的伟大
- 一个人的度量成就他的伟大◈ | 林语堂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了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这是好的,也可看出他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希腊大...
- 思想史略
-
- 祝总斌|回忆张申府先生的《西洋哲学史》课·华北革大琐忆
- 正在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授课的祝总斌先生文︱祝总斌回忆张申府先生的《西洋哲学史》课1948年4、5月间,因一个偶然机遇,我转到北平华北文法学院中文系借读,秋后成为二年级正式生,直到1949年初北平解放,...
- 上海书评
-
- 邓颖超的列席证,见证一段莫斯科“冒险”风云!|红色百宝第集
- 俄文印刷手写签名一张黑白照片……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里有一张纸面泛黄的列席证这张列席证的主人是邓颖超它是1928年邓颖超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六大的列席证当年邓颖超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陪同周恩来参加中共六大 ...
- 新华视点
-
- 阳痿心理:宋朝使者眼中的蛮族民俗和辽金汉人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在两宋300多年间,宋朝使者们北上辽金,代表着本朝君主向对方的君主贺岁祝寿,或者商议战和大事,在出使期间,肩负着刺探对方军...
- 冷炮历史
-
- 祝勇:心如砥柱|新刊
- 导读:哪怕世道极颓,吾仍心如砥柱,关于黄庭坚和他的砥柱铭。心如砥柱(节选)祝勇一二十多年前,我和散文家彭程、凸凹一起开车去河北保定,先去莲池书院,再去直隶总督署。那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
- 当代
-
- 伟大的中国“殖民者”:有人开创王朝,有人杀回中国推翻清朝
- 1、伟大的中国“殖民者” 说起殖民,大家现在可能会想到万恶的帝国主义,当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就说晚清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国家,还有就是西方列强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统治。 但是在100多年前,在晚清的中国...
- 海那边
-
- 若回秦汉做「赘婿」,命运将会非常悲惨|短史记
- 作者丨言九林编辑丨吴酉仁说一说秦汉时代的“赘婿”。与今人不同,在当时的皇(王)权眼里,赘婿基本等同于社会渣滓。比如,按云梦秦简《魏户律》里的规定,赘婿在魏国是不能立户的,也就是不允许拥有自己的土地...
- 短史记-腾讯新闻
-
- 重访,1984的甲午硝烟
- 1894 年7 月25 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拉开序幕。1895 年4 月17 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宣告结束。有人说,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命运,因为清朝大败,割地赔款,在亚洲的地位急转直下;...
- 知日
-
- 葛兆光东京读书记︱日本学者眼中的琉球史:读纸屋敦之《东亚中的琉球与萨摩》
- 文︱葛兆光2020年的前八个月,我在东京。此前已经到日本多次,总是想抓紧时间查找研究资料,所以忙着看书和写作,无暇四处参访。这次有八个月时间,不免就动了“日本走透透”的念头,本打算南下萨摩,北上函馆,...
- 上海书评
-
- 大明最出格的皇帝,如今却褒贬不一
-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朱厚照亲自下旨,让奉天威武征讨大将军、镇国公朱寿统率军队南下,去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南征队伍刚离开北京,王守仁的捷报已经送来了——宁王朱宸濠之乱在汀赣巡抚王守仁的吊打...
- 最爱历史
-
- 孙中山是国民党“一大”宣言的第一作者
- 在论及孙中山晚年之史事时,我们一定会谈到他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这次大会通过之宣言(以下简称“一大”宣言)。孙中山在大会开幕时,作了题为《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的演说,里面...
- 团结报文史e家
-
- 事隔160年,圆明园成功“复原”了!网友纷纷表示这也太震撼了吧!
- 上个月,圆明园发布了关于园区的365张老照片。那些落满厚重尘埃的记忆,再次涌现眼前。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所皇家别院离得太遥远。不能说毫无瓜葛,至少牵连甚少,大概就像身上一块不可言说的胎记吧。可回头...
-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 明明是外来猛兽,狮子为何在中国民间广受欢迎
- 作者: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300 字阅 读 需 要 7 分钟狮子,古称狻猊,是世界上平均体重最大的猫科动物,广泛分布在非洲、西亚和南亚等地区。中国原本没有狮子,随着丝绸之路开通,这只大猫贴着...
- 历史D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