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原创 | 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静思传习录》173)
  • 来源:静之兄

这是静之兄第1008篇原创,累计原创200万字


01
大家好,我是静之兄,今天我们来讲《传习录》第173条。
这一条收录了王阳明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王阳明在平定南赣匪乱后,即将班师,为地方的长治久安计,决定兴办社学,延师教读,教化百姓。针对教育理念,王阳明给教读刘伯颂等人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其中体现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与他一以贯之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正文。
 

02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写道:
古时候的教育,教的是人伦道德,自从后世兴起记诵辞章的风气后,先王的教育思想也就消亡了。如今我们教孩子,应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至于教育的方法,应当用诗歌来激发学生的志向,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学生的威仪,教导他们诵读以开发他们的智力。现在的人往往认为诗歌、习礼不切实际,这些都是庸俗鄙陋的见解,哪里知道古人教育的本意!
一般来说,少年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讨厌被束缚,这就像草木刚刚开始萌芽,让它们舒畅的生长就会枝繁叶茂,处处摧残、阻扰它们就会逐渐衰萎;如今教孩子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的内心欢欣鼓舞,心中充满喜悦,如此他们才能自发的上进:就像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草木没有不抽枝发芽的,自然每天都有进步;如果被冰霜侵袭冻结,就会失去生意,萧条下去,日渐枯萎。
 

03
用诗歌来教育孩子,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志向,也可以通过诗歌让他们在唱跳呼啸中发泄过多的精力,通过音乐来宣发内心压抑、郁结的情绪;引导孩子学习礼仪,不仅可以严肃他们的威仪,也可以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强筋健骨;教导孩子诵读,不但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智,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将道理潜移默化于心中,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宣发他们的志向;这些都是顺势引导他们的意志,调理他们的性情,悄悄的消除他们的陋习,默默的去除他们的顽愚,使他们的行为逐渐符合礼义而不会觉得很苦很难,使他们的性情逐渐接近中和而不自觉,这就是先王推行教育的深意。
如今世上教育儿童的人,每天只知道督促他们学习句读、课业,要求他们约束自己而不知道用礼来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智力而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德行,只知道鞭打绳捆,就像对待囚犯一样。孩子把学校当成了监狱而不愿上学,把老师当成了仇人而不愿见面,通过钻空子、逃学、掩饰来嬉戏玩耍,通过说谎、骗人来放肆他们的顽皮和恶劣,苟且、浮躁、平庸、低劣,逐渐向下沉沦。这是一边在事实上驱使他们作恶,一边又希望他们为善,两者是矛盾的,怎么行得通?
我的教育理念,用意实在此处,只是担心世人不理解,把它们当成是迂腐的做法,所以在即将离开的时候,特意再三叮嘱。你们这些做教读的人,一定要深刻理解我的本意,永远把它们作为教育原则,不要因为世俗的闲话而改变我定的规则,如此下去,差不多就能达到“蒙以养正”的目的了,切记切记!
 

04
虽然时隔近六百年,王阳明的这则训词读来仍让人冷汗不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教育从前在犯错,今天仍然在犯错,并且是同一个错,且更有甚焉。
从前的学生,被课业所压,被老师管教,活像个囚犯;从前的学校,只是一个圈起来束缚孩子的地方,活像个监狱;从前的老师,只知道鞭策、束缚孩子,一心在督促课业和培养智力上,活像个仇人。难怪孩子不愿上学,难怪孩子不喜欢学习。
时隔六百年,这一情况有没有得到改变?没有。学生更像犯人,学校更像监狱,老师更像仇人。更可悲的是,只要一谈到教育,不仅学生郁闷,学校郁闷,老师更郁闷。似乎人人都是受害者。
 

05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就出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
按照王阳明的理念,学校应该是随才成德的地方。也就是说,学校或者其所代表的教育,应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发挥才能、成就人生。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优势和个性,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用好自己的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因此,真教育不是教知识,也不是教技能,而是教如何使用自己的才能,也即德行,这就是真教育的内容。
当前的教育,在出发点上就有问题。教育这个词,是民国初年引入国内的,在此之前,我们有教,有育,就是没有教育的说法。在引导学生学习上,古时的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核心,考虑的都是如何顺着学生的性情去激发他们的学习愿心,强调的是学法。教育的概念一经引入,就把学习的重点转移到教师的身上了,强调教师要提升教法,把课上漂亮,把知识点讲透,比较少关注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愿心。这就相当于不管牛愿不愿意喝水,只要想办法把水搞得可口,或者把牛头强摁下去,牛就会喝水一样。因此,真教育不是把重点放在教师身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是真教育的方法。
 

06
让孩子爱上学习,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难,就是难在要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勇气。当举世都在前赴后继的走独木桥,挤在一团,拼名师、名校、拼知识、技能时,有没有这个勇气走一条不同的路,走一条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路?有没有勇气像王阳明一样不顾世人的讥笑,不顾他人的不理解,纯粹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去选择教育?
容易,就是只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愿心,就能坐等孩子的成功,根本不需要我们去过多操心。在具体的操作上,只要做到“三少三多”,基本上就能达成所愿:少约束孩子,少指责孩子,少与孩子对抗;多鼓励孩子、多夸奖孩子、多因势利导。
不过,无论是难还是容易,都是存乎一心的,就看我们想要什么了。
 
附录:《传习录》173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麤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静之兄,专注传习阳明心学

       

                   建议通过意念关注

         不灵可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其他

    << 41 42 43 44 45 >> 

    公众号 • 静之兄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