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客微文大全00ke.net

  • “共和国勋章”八名建议人选公示,这两人与咱辽宁息息相关
  • 来源:辽宁日报

正午微播(08.28) - 来自辽宁日报
- 00:00 / 06:27


辽报君

辽宁日报新媒体中心


  

  8月27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的公示》,其中“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8人。

  值得一提的是,辽宁人、“卫星之父”孙家栋,深扎葫芦岛、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入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8月27日,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28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名单出炉。


作为国家最高荣誉

“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仅8人

其中两人与咱辽宁息息相关

“卫星之父”孙家栋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1

  孙家栋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4月生,辽宁复县人,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51年,还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的孙家栋应召入伍,获得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的机会。留学7年后,孙家栋带着“斯大林金质奖章”登上了归国的列车。当时聂荣臻元帅受中央委托,正在筹建导弹研制队伍,孙家栋被抽调进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67年,孙家栋迎来事业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钱学森亲自点将,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在没有资料、经验、专家的情况下,研制“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卫星,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当时,多颗外国卫星上天已成事实,时不我待,孙家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忘我的战斗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那一年,孙家栋41岁。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经75岁的孙家栋接下了首任总设计师的重担。很多人对此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了,为什么还要冒这个险?万一失败了,辉煌的航天生涯蒙上阴影怎么办?对此,孙家栋的回答很简单:“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3年后,当“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月任务的消息传来时,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内,大家欢呼、拥抱、振臂庆祝,而孙家栋却默默转过身,掏出手绢擦去了眼角的泪水。


  如今,由孙家栋担任总师的一项项航天工程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坐标:风云气象卫星正在为世界气候研究提供数据,北斗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也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征程……但对于孙家栋来说,自己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1

  黄旭华



  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生,广东揭阳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蓝色巨鲸”奔向大海之际,在场的人无不热血沸腾,黄旭华更是喜极而泣。


  隐姓埋名,荒岛求索,深海求证,他和他的同事们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不少人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黄旭华婉拒美意。这个为了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奉献了毕生精力的九旬老翁,哪里在乎什么名头,他只是觉得:“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58年,面对当时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面对苏联领导人“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的“劝告”,毛泽东同志一声令下,我国正式启动研制核潜艇。


  “一年刮两次7级大风,一次刮半年”“早上土豆烧白菜,中午白菜烧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道烧”……1966年,黄旭华和同事们转战辽宁葫芦岛。在当年,这是一座荒芜凄苦、人迹罕至的小岛。岛上粮食、生活用品供应有限,同事们每次到外地出差,都“挑”些物资回岛,最厉害的“挑夫”,一个人竟从北京背回23个包裹。


  就是在如此环境里,黄旭华带领设计人员攻克一个个难关。他表现出高超的技术总领和科学创新能力,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第一艘核潜艇已经退役,但年逾九旬的他仍在“服役”。如今,黄旭华仍然每天8点半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资料,依然老骥伏枥。




辽报今日精彩


借力“外脑”和“智库”,辽宁委派首批25名外部董事进企业


2、辽宁“走出去”步伐加快,“引进来”量质齐升


3、无需提供材料,我省大学生签承诺书就能申请助学贷款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

新媒体编辑:刘爽 张瑜    杨东


定了!9月起,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在辽宁等六省市率先使用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其他

    << 21 22 23 24 25 >> 

    公众号 • 辽宁日报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