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老师:孩子,贫穷是个中性词,只是你的起点不是你的借口!
  • 来源:明白说教育
最近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骤减,农村学校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小、举步维艰,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教育工作者,内心是无比沉重的,我非常欣赏依然坚守在农村的教育工作者们,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担负着中国教育事业最基础、最艰难的工作。他们中有许多人都曾是优秀的中师毕业生,他们本可以有一片光明的前程,却选择扎根于农村的教育事业,让人无比钦佩。有一个词语和广大的农村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贫穷。我们常常听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的投入,重视农村教育的办学质量,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应该如何来看待贫穷对学生的影响?我想主要谈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一、规避贫穷的负面性一个人最为强大的力量是精神力量。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人们吃饭问题是基本解决了的,也就是说农村人的生存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思想意识,有的人却是贫穷思维,总是认为我很穷,我怎么发展?我怎么进步?我怎么能变富?我本来就很穷,穷人就应该认命,这是夸大了贫穷的负面意义。作为教师要规避贫穷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有些话不能在学生面前说。比如:教师不要跟孩子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有人就出生在罗马,你能比得过大城市的孩子?你能拼得过官二代、富二代?教师不要跟孩子说:城里的学校就是好,城里的老师水平高,你有本事到城里念书去!教师不能跟孩子说:这是一个拼爹拼妈的时代,要怪就怪你投胎到了农村家庭,命不好!美国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说: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人的本性都是好逸恶劳,喜欢给自己找借口的,如果老师给学生找到了偷懒的借口——因为我穷我就可以不努力了,因为我穷我就没必要再奋斗了!那么学生哪里还有什么拼搏的勇气和动力?二、定位贫穷为中性词教师应该对孩子说:如果说人生是一部长篇小说,贫穷只是开篇,过程和结局需要自己来书写。说实话,贫穷就是一个中性词,它代表着一个暂时的状态而不是永远的定格。同理,富裕也只是个中性词,也仅仅代表暂时的状态。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看城市里边儿那么多多的孩子,因为出生在城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中有好多好多的人成天沉迷于游戏、龟缩在自己的房间里,吃着泡面,二门不迈,大门不出,靠着几套拆迁房房租度日,靠着啃老度日,这些人已经没有了奋斗的力量。贫穷就是一个中性词,它会给积极的人带来能量,给消极的人带来借口。我所生活的城市,大量优秀的人,能干的人,富裕的人,有成就的人,都来自于农村。中国革命采用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我看中国经济建设也正在运行着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作为农村教师,我们应该极力鼓励农村孩子通过刻苦学习去占领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书写自己崭新的家史。三、赋予贫穷的正能量老师应该告诉孩子贫穷的积极意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我在读《古文观止》时记得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这样写道:盖文王盖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300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作为农村教师要多举一些发奋努力跳出农门的励志故事,引导农村孩子视贫困为人生财富,为精神动力,心向往知识圣殿,人向往光明未来,做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孩子们无限美好的锦绣前程!打字不易,且看且点赞教育不易,且行且关注

三农

<< 21 22 23 24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