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黄老师,你变了
  • 来源:半月谈

作者:赵小赵来源:《品读》2021年第5期 
算来,我和黄老师同事已近17年,除了开头两年,之后的15年,我都跟他坐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位相对,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对方。
期间,单位经历了两轮装修,两次换编辑部,但我和黄老师头对头的格局没再变过。
我也一直叫他黄老师。
做同事之前,我曾是他的作者。那时候他已经做了好几年的编辑工作,而我还在读大学,邮件往来中,我叫他黄老师。后来机缘巧合成了同事,作为新人,我依旧喊他黄老师,也恰如其分。每天头对头地一起工作,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之后,那声黄老师,就多了略带调侃的亲昵。

做同事后才知道,黄老师做编辑之前在老家一所中学任教,曾经还真是个正儿八经的老师。终究是对文学的热爱更多一些,黄老师后来放弃了教师身份,跑到省城做了一名期刊编辑。
出于同样的爱好,大学时我开始给生活杂志写稿,便和他碰上了。
黄老师有一个很端庄的名字“伯益”。当时的直觉:叫这个名字的人一定很靠谱。
那时候的黄老师三十六七岁,内敛得厉害,信件回复只言片语,无关的交流,一句都无。
虽然“懒语”, 黄老师却是个稳妥的热心人。后来的工作过程中,但凡我有不明白的事情跟他讨教,他均详细告知,毫无保留,很有前辈的样子。

黄老师爱写诗。第一次看到他在某知名诗刊发表的组诗时,很让我惊艳,继而膜拜——在我的认知中,诗歌始终在文字链顶端,觉得真正会写的人,才能写出好的诗歌。而好的诗歌中,住着文字的灵魂。此后再看黄老师,便理解了他看上去的冷淡内敛……想,那便是诗人气质吧。
黄老师爱喝酒,酒量也极好。纸媒效益极好的时候,大家会有稿费贴补,收入比较丰足,隔三差五便分别做东聚上一餐。每一次,黄老师都会兴致勃勃地喝至微醺。
酒后的黄老师话会多起来,脾气也大得多,要么痛斥不道德的人与事,要么对世道一番感慨,甚至会突然拍案而起……有一次酒后,黄老师径直去了一位领导家,给人家提了一堆意见和建议。
总之,酒后的黄老师,和平日里的黄老师不一样——冲动中,带着几分真性情。

孩子上大学那年,赶上黄老师的妻子失业,纸媒状况也大不如前,家庭负担陡然增加。作为家中顶梁柱,黄老师开始写一些可以换取稿费的文章,也在我们同事中,第一个做了自媒体。
他不再写诗了。整个人都开始慢慢改变——依然会喝酒,但很少再喝多;不管哪种境况,每天雷打不动在自媒体更新3篇历史故事,并为这种写作翻阅大量资料和图书。

黄老师没有再让妻子找工作,因为“不舍得她在这个年纪再出去折腾”,反倒是孩子去外地读大学后,怕她孤单,买了一只边牧犬幼崽陪伴她,并用朋友圈见证了它的成长。
此时的黄老师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人稍稍胖了些,白发参差,发际线明显后移,话也比以前多得多——会絮叨外地读书的孩子,或者他家的边牧。
依旧有诗歌刊物寄过来时,他会随手丢给我们,不写,也不再看,一门心思扎进了烟火生活。他学会了各种网购技巧,买零食、日用品、狗粮以及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最爱逛的地方,变成了周边的菜市场……

不久前,黄老师攒齐一整年的公休,休了一个长假。他筹划了一件大事情——把天南地北的兄弟姐妹都拽回老家,庆祝父亲即将到来的80大寿。
微信中,他跟我分享了那个琐碎而详细的庆祝计划。
我却断断续续走神,看着对面他的办公桌摆放满满,养生壶、茶杯、各款茶叶,以及风格各异的网红小零食……
十几年后的黄老师,终于变成了这样一个烟火气息浓厚的男子,并乐此不疲。当年那个愤世嫉俗的文学青年,早已不在。
觉着,这样的黄老师,令人安心。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政治、经济、商业大事,解读社会发展,品味人生百态,您的政经顾问,学习良师,生活益友。 327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交易担保 半月谈微订阅 点击订阅吧 小程序 作者:赵小赵来源:《品读》2021年第5期 责编:张初 | 校对:秦黛新
识别上图二维码,关注  半月谈视频号 

教育

<< 21 22 23 24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