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鸡娃,隐患将在30年后集中爆发
- 来源:3W互联网深度精选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3W互联网深度精选
作者 | 孙娟
来源 | 孙娟的书房(ID:SJDSFSJ)
最近“鸡娃”这个词很火,但这个词并不是一时火起来的,早在很多年前就有鸡娃这个行为了,只是当时还没有出现这个词,现在被鸡娃的这代人长大了,他们过得如何呢?你知道鸡娃吗?你对鸡娃有怎样的看法?这篇文章 5000 字,花 12 分钟阅读,打消鸡娃焦虑,迎接更美好的人生。
现在焦虑的家长们,正在把娃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娃未来已经昭然若揭。
所有的事都有迹可循,今天抑郁的 80 后,以为遇到了”中年危机“,其实他们是三十年前被鸡的娃。
他们的今天,就是目前鸡娃的明天。
近几年,大学生频繁抑郁,40 岁的中年人频繁抑郁,已经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社会问题了,原因在 30 年前,但已经很少人会把当时的情况和今天联系在一起。
如果你不鸡娃,只要娃人格完整,心理健康,很可能反而是以后的赢家。 最近和一位妈妈聊天,她很疑惑。
她觉得,给孩子压力这么大,会不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但是如果不这么高密度的培养孩子,又怕孩子跟不上同龄人的步伐。
尤其看到其他母亲全部都急吼吼的鸡娃,自己不由自主也得跟上去。
大家都在说,上不了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最后一定上不了好大学。
可问题是,上了好大学就是人生成功了吗?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光明吗?
18 岁就上大学了。人一生要活 80 年,你对娃的人生期待只看到18岁?18岁之后他活的好不好就不管了?
有的父母会说,父母也只能送到这里了,18 岁之后就看他自己了。
问题是,你在他人生最关键的阶段,把他弄的残缺不全,剪了翅膀,损了精神,他成年后真正开始活了,却发现自己飞不起来,还深陷精神痛苦,你真的没责任吗? 思考这个问题不能只看个体,要先看看概率。国内第一批大规模上大学是 80 后。
目前 80 后已经步入中年,人生状态,个人精神状态已经完全显山露水了。他们的物质水平,事业发展高度,个人精神状态,快乐程度,真的和当年高考时的大学排名成正比吗?
如果你能留意一下,恐怕大多数人都在摇头。当年步入名校的学生,其中不乏有好的,但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状态。
有的人抑郁跳楼;有的人精神萎靡,毫无上进心;有的人在混吃等死,没有理想;有的人麻木,有的人痛苦。
80 后人生的真实状态和当年的高考成绩似乎毫无关系,你希望你的孩子是这样吗?
也许有人会怀着侥幸心理,认为那些都是个人原因,是偶然出现的,你家孩子不会的。
错,所有事都有迹可循,这个世界上没有偶然。当年的因必然引发今日的果。
好大学对人生影响没那么大
90 年代县城中学的重点班是个很典型的研究样本。由于教学资源落后,生源不好选拔,即使重点班,学生结构也很全面。
高考时,顶尖的学生考到同济,浙大这类名校,最差的学生在本地专科院校,处于中间各个成绩段的都有。
如今这群人全部进入四十岁,现状却令人唏嘘。
当年的高考成绩能够让人进入好的大学,也仅此而已。后期无论是否继续深造,是否在工作中一直上升,都和当初的学历没关系了。 当年高考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如今已到中年,大多都在体制内当大学老师,在医院当医师,在企业当工程师。
这些工作只是光环,实际情况,完全泯于众人,没几个人有高于生活的理想,也没人创造有价值的事业。
四十岁时,尖子生的生活和事业状态已经和上普通大学的同学拉平了。每天都在被还房贷,评职称烦恼着。并没过上当初想象的出人头地的辉煌生活。 还有一种进名校的,是官二代。从小被父母送夏令营,送培训班,送重点中学,送重点大学。
小时候学会了背唐诗,弹钢琴,长大后全忘记了,也没获得更多的艺术灵感。
每次考学通不过,都有父亲直接通过关系送上去,前期太顺利,没吃过苦,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不敢迎接挑战,害怕暴露自己真实能力。
所以一般不思进取,毕业后没有相应的能力匹配名校光环,在后期的个人发展中连名校同学的圈子都进不去,只能退回当初家乡中小学同学的原生圈层。
高考状元们后来怎么样了?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 3300 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 年 12A 期第 34 页)。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
全国 100 位科学家、100 位社会活动家、100 位企业家和 100 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
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
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所以,本科时上了名校,真的就鲤鱼跃了龙门,跨越了阶层吗?
不一定,人一生发展是动态的,人们就像在河水里不断逆流而上的鱼群,一生都在河水里游动,直到死亡。
刚开始游在前面的鱼不一定一直在前,游在后面的也不一定一直在后。能够完整游完全程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需要保持一定节奏,足够的体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哪个阶段的过度用力,有可能都是对自己的损伤。
能否走到高层次
和起步不完全相关
人一生的发展绝不是四年大学就能决定的,也不是 18 岁上的那所学校的高度决定的。
人生就像登山,坚持不懈的一直往前走,才能看到更开阔的风景。
一次,我去国防科技大学看望同学,遇到了他的博士同学。
这位仁兄高中时家庭贫困,就辍学当兵了,在部队拿到专科文凭,又通过了专升本,接着读了硕士。最终和我这位高考就考到国防科大的学霸同学,在同一个博导名下学习核物理专业。
两人年龄差不多,据说现在留在某研究所工作了。 我们都很惊讶,他身上有种不断进取的精神,18 岁时,在别人一步进入名校深造时,他在艰难地从学习的底层慢慢攀登上来。
读完博士才 30 岁,这样不断进取的精神,也会促使他在以后的人生中脚步不停。
反观很多高考就进入名校的学生,却在进入大学之后,变的没有人生目标,也不懂自我约束,人生基本停滞了。 再比如 80 后音乐家苗三川,别人上重点高中时,他上的是师范中专,中专毕业后考了很普通的本科。
但他的人生理想非常明确,就是在行业中一直往上走,也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
他非常在意和不同人的交流学习,十几年来一直不断吸取他人的优点,同时反思自己。 所以,这几年,随着水平的提高,他开始逐渐为热榜电影,电视剧,知名音乐人,纪录片编曲。
包括《三十而已》,《九州缥缈录》,抗疫大剧《在一起》,栾树的音乐会等配乐编曲。人们都以为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
决定社会圈层的
不是教育背景,而是综合品质
社会一直在不断的筛选,中年之后的的状态不由高考学校决定。
看看身边人们的例子就知道了,考上名校的,如果后期自己不继续努力,也会沦为行业中的底层,连当初校友的圈层都进不去。
有些人虽然考了普通院校却一直进取的,反而能够脱离自己学校的圈层,更进一步。
毕竟,大学的学习只有四年,四年的经历怎么可能决定后期五十年的人生层次?
努力的,不到十年,就能实现圈层跃迁。不努力的,不出五年就跌落了圈层,名校的影响已经在他的生活中踪影全无。 人的一生是动态变化的,好的人生必然是开阔的。来自充沛精彩的生命体验,这样的体验需要精神世界的丰富,足够的物质条件,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
如果一个人只是坐拥几套房,没有事业追求,精神追求,也没有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这样的人生是苍白而匮乏的,是失败的。
一个人拥有的最主要的财富不是手里的财产,而是可以予取予求的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所以,人们才如此强调圈层的重要性。
社会有其看不见的筛选机制,会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渐的把有相同认知水平的人筛选到一个圈层。 在笔者所处的圈层里,人们的教育背景区别很大,有 16 岁进入工厂打工的,有 17 岁就进入北大读书的,也有海归,一部分是二本学校毕业的,北大清华的也有。
目前,基本是在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职业基本是企业家,艺术家,大学教授等,在行业中处于中上游。人们之间共同共事,交流,分享资源。 这些教育背景如此悬殊的人是如何走在一起的?
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不断进取的渴望,强烈的成就动机,开放的思维,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坚持不懈的耐力。
这些品质,导致当初处在山脚的人,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不断缩小和名校毕业生的距离,最终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也看到了一些人,二十年前进入了名校,现在却没有自我开拓的任何圈子,反而只能在老乡,亲戚,初中同学这样的原生圈子里。 以下要照顾到杠精:我并不是说名校毕业的人一定不行,没考上好大学的一定就优秀。
我的意思是,大学毕业十几年后,人到中年,人生开始开花结果,进入什么圈层,当初毕业院校的影响已经微乎及微了。
这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实力,认知能力,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进取的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等等,这些综合个人品质。
过度鸡娃,可能导致抑郁症
近年来,我身边当初优秀的人,抑郁的,跳楼的,放弃努力的比比皆是。
没有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的人,只能就当前现象讨论当前现象。早就忘记了,这是过去的长期的经历积累的恶果。 前几年,一位大学教授的女儿正在上高一,一次期中考试,数学考了 98 分,回家后什么都没说,就跳楼了。
人们的结论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一次考试不完美就跳楼。
其实根本原因不在这里,人和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更何况聪慧的人类。
能决定放弃生命的,一定是因为长期压力导致。
问其父母,父母说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因为每天只是强调成绩。 20 年前考入重点大学的一位朋友,前半生一直跟着世俗的规则奋斗,攒钱买房,在单位里争取更高的职位。
40 岁时,却陷入了重度抑郁。由于资源有限和个人性格内向,发现自己再也上不去了。
这条路堵死了,却没有其他的路和方向可走。
前半生一直在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早就把自己丢了,因性格所限,个人精神世界进入了死胡同。这就是所谓“中年危机”。 我有一位小朋友,美国留学,海归博士,回国工作后却发现自己陷入极度焦虑中,无法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
他说找不到目标了,之前都是被事情推着走,该考学就考学,该写论文就写论文。
现在在单位里,没有人推着自己,心里充满莫名的恐慌。
焦虑的父母,从没把孩子当人
再看一下这张图,焦虑的父母们,从小对孩子的培养都集中在各科具体知识这些细枝末节的内容上。 ▲ 以上图片来自网易数读
家长们都把娃当鸡,当牛,唯独没有当人。
这几年,家长们大规模的鸡娃,不出所料,20 年 30 年后,这群被鸡的娃会集体出现精神问题。
抑郁症,空心病,对人生无欲,会大规模爆发。
看看现在这些即将步入中年的,当年被鸡的 80 后就知道了。他们的今天就是鸡娃们的明天,而且会更加严重。 所以,看着可怜的娃们,诚恳的建议爱自己孩子的家长,别再鸡了。随大流和从众,只会把你和你的娃带进痛苦的深渊里。
付出精神抑郁,人格缺失的代价,后半生沉沦的代价,去换取对人生影响微乎及微的好大学,得不偿失。 ▲ 以上图片来自网易数读
内驱力才是成功者的必需
决定一个人一生走的远不远,飞得高不高,是英雄主义的唤醒,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进取的渴望,强烈的成就动机,开放的思维,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坚持不懈的耐力。
如果你去研究一下后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爱读书的兴趣。
读的越多,知道的越多,也就对世界的丰富而好奇,就越有求知欲。
了解的越多,越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越有探索精神,越能启发智慧,明白自己要做点什么。
爱默生说:
“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去做,那么他将永远不会失业。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什么去做,那么他将永远是自己的主宰。”
教育的目的不是填充杂七杂八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唤醒一个灵魂。
让他自发自愿的在人生之路上奔跑,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永远敞开心灵,不断自我革命,思维迭代,一直成长。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才能给大脑发出最清晰的指令,让我们在此起彼伏的多巴胺刺激中,能够做出符合长期利益的决策。
只有拥有综合的个人品质,明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像大江大河,遇到阻挡,也会绕路,但却始终奔向大海的方向。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W立场。 3W互联网深度精选 关注互联网行业趋势,推荐有价值的商业言论,和优秀的互联网人一起成长。 1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联系:zw07030613请务必注明:「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
点个“在看”,打消鸡娃焦虑
作者 | 孙娟
来源 | 孙娟的书房(ID:SJDSFSJ)
最近“鸡娃”这个词很火,但这个词并不是一时火起来的,早在很多年前就有鸡娃这个行为了,只是当时还没有出现这个词,现在被鸡娃的这代人长大了,他们过得如何呢?你知道鸡娃吗?你对鸡娃有怎样的看法?这篇文章 5000 字,花 12 分钟阅读,打消鸡娃焦虑,迎接更美好的人生。
现在焦虑的家长们,正在把娃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娃未来已经昭然若揭。
所有的事都有迹可循,今天抑郁的 80 后,以为遇到了”中年危机“,其实他们是三十年前被鸡的娃。
他们的今天,就是目前鸡娃的明天。
近几年,大学生频繁抑郁,40 岁的中年人频繁抑郁,已经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社会问题了,原因在 30 年前,但已经很少人会把当时的情况和今天联系在一起。
如果你不鸡娃,只要娃人格完整,心理健康,很可能反而是以后的赢家。 最近和一位妈妈聊天,她很疑惑。
她觉得,给孩子压力这么大,会不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但是如果不这么高密度的培养孩子,又怕孩子跟不上同龄人的步伐。
尤其看到其他母亲全部都急吼吼的鸡娃,自己不由自主也得跟上去。
大家都在说,上不了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最后一定上不了好大学。
可问题是,上了好大学就是人生成功了吗?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光明吗?
18 岁就上大学了。人一生要活 80 年,你对娃的人生期待只看到18岁?18岁之后他活的好不好就不管了?
有的父母会说,父母也只能送到这里了,18 岁之后就看他自己了。
问题是,你在他人生最关键的阶段,把他弄的残缺不全,剪了翅膀,损了精神,他成年后真正开始活了,却发现自己飞不起来,还深陷精神痛苦,你真的没责任吗? 思考这个问题不能只看个体,要先看看概率。国内第一批大规模上大学是 80 后。
目前 80 后已经步入中年,人生状态,个人精神状态已经完全显山露水了。他们的物质水平,事业发展高度,个人精神状态,快乐程度,真的和当年高考时的大学排名成正比吗?
如果你能留意一下,恐怕大多数人都在摇头。当年步入名校的学生,其中不乏有好的,但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状态。
有的人抑郁跳楼;有的人精神萎靡,毫无上进心;有的人在混吃等死,没有理想;有的人麻木,有的人痛苦。
80 后人生的真实状态和当年的高考成绩似乎毫无关系,你希望你的孩子是这样吗?
也许有人会怀着侥幸心理,认为那些都是个人原因,是偶然出现的,你家孩子不会的。
错,所有事都有迹可循,这个世界上没有偶然。当年的因必然引发今日的果。
90 年代县城中学的重点班是个很典型的研究样本。由于教学资源落后,生源不好选拔,即使重点班,学生结构也很全面。
高考时,顶尖的学生考到同济,浙大这类名校,最差的学生在本地专科院校,处于中间各个成绩段的都有。
如今这群人全部进入四十岁,现状却令人唏嘘。
当年的高考成绩能够让人进入好的大学,也仅此而已。后期无论是否继续深造,是否在工作中一直上升,都和当初的学历没关系了。 当年高考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如今已到中年,大多都在体制内当大学老师,在医院当医师,在企业当工程师。
这些工作只是光环,实际情况,完全泯于众人,没几个人有高于生活的理想,也没人创造有价值的事业。
四十岁时,尖子生的生活和事业状态已经和上普通大学的同学拉平了。每天都在被还房贷,评职称烦恼着。并没过上当初想象的出人头地的辉煌生活。 还有一种进名校的,是官二代。从小被父母送夏令营,送培训班,送重点中学,送重点大学。
小时候学会了背唐诗,弹钢琴,长大后全忘记了,也没获得更多的艺术灵感。
每次考学通不过,都有父亲直接通过关系送上去,前期太顺利,没吃过苦,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不敢迎接挑战,害怕暴露自己真实能力。
所以一般不思进取,毕业后没有相应的能力匹配名校光环,在后期的个人发展中连名校同学的圈子都进不去,只能退回当初家乡中小学同学的原生圈层。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 3300 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 年 12A 期第 34 页)。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
全国 100 位科学家、100 位社会活动家、100 位企业家和 100 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
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
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所以,本科时上了名校,真的就鲤鱼跃了龙门,跨越了阶层吗?
不一定,人一生发展是动态的,人们就像在河水里不断逆流而上的鱼群,一生都在河水里游动,直到死亡。
刚开始游在前面的鱼不一定一直在前,游在后面的也不一定一直在后。能够完整游完全程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需要保持一定节奏,足够的体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哪个阶段的过度用力,有可能都是对自己的损伤。
和起步不完全相关
人一生的发展绝不是四年大学就能决定的,也不是 18 岁上的那所学校的高度决定的。
人生就像登山,坚持不懈的一直往前走,才能看到更开阔的风景。
一次,我去国防科技大学看望同学,遇到了他的博士同学。
这位仁兄高中时家庭贫困,就辍学当兵了,在部队拿到专科文凭,又通过了专升本,接着读了硕士。最终和我这位高考就考到国防科大的学霸同学,在同一个博导名下学习核物理专业。
两人年龄差不多,据说现在留在某研究所工作了。 我们都很惊讶,他身上有种不断进取的精神,18 岁时,在别人一步进入名校深造时,他在艰难地从学习的底层慢慢攀登上来。
读完博士才 30 岁,这样不断进取的精神,也会促使他在以后的人生中脚步不停。
反观很多高考就进入名校的学生,却在进入大学之后,变的没有人生目标,也不懂自我约束,人生基本停滞了。 再比如 80 后音乐家苗三川,别人上重点高中时,他上的是师范中专,中专毕业后考了很普通的本科。
但他的人生理想非常明确,就是在行业中一直往上走,也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
他非常在意和不同人的交流学习,十几年来一直不断吸取他人的优点,同时反思自己。 所以,这几年,随着水平的提高,他开始逐渐为热榜电影,电视剧,知名音乐人,纪录片编曲。
包括《三十而已》,《九州缥缈录》,抗疫大剧《在一起》,栾树的音乐会等配乐编曲。人们都以为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
不是教育背景,而是综合品质
社会一直在不断的筛选,中年之后的的状态不由高考学校决定。
看看身边人们的例子就知道了,考上名校的,如果后期自己不继续努力,也会沦为行业中的底层,连当初校友的圈层都进不去。
有些人虽然考了普通院校却一直进取的,反而能够脱离自己学校的圈层,更进一步。
毕竟,大学的学习只有四年,四年的经历怎么可能决定后期五十年的人生层次?
努力的,不到十年,就能实现圈层跃迁。不努力的,不出五年就跌落了圈层,名校的影响已经在他的生活中踪影全无。 人的一生是动态变化的,好的人生必然是开阔的。来自充沛精彩的生命体验,这样的体验需要精神世界的丰富,足够的物质条件,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
如果一个人只是坐拥几套房,没有事业追求,精神追求,也没有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这样的人生是苍白而匮乏的,是失败的。
一个人拥有的最主要的财富不是手里的财产,而是可以予取予求的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所以,人们才如此强调圈层的重要性。
社会有其看不见的筛选机制,会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渐的把有相同认知水平的人筛选到一个圈层。 在笔者所处的圈层里,人们的教育背景区别很大,有 16 岁进入工厂打工的,有 17 岁就进入北大读书的,也有海归,一部分是二本学校毕业的,北大清华的也有。
目前,基本是在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职业基本是企业家,艺术家,大学教授等,在行业中处于中上游。人们之间共同共事,交流,分享资源。 这些教育背景如此悬殊的人是如何走在一起的?
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不断进取的渴望,强烈的成就动机,开放的思维,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坚持不懈的耐力。
这些品质,导致当初处在山脚的人,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不断缩小和名校毕业生的距离,最终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也看到了一些人,二十年前进入了名校,现在却没有自我开拓的任何圈子,反而只能在老乡,亲戚,初中同学这样的原生圈子里。 以下要照顾到杠精:我并不是说名校毕业的人一定不行,没考上好大学的一定就优秀。
我的意思是,大学毕业十几年后,人到中年,人生开始开花结果,进入什么圈层,当初毕业院校的影响已经微乎及微了。
这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实力,认知能力,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进取的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等等,这些综合个人品质。
近年来,我身边当初优秀的人,抑郁的,跳楼的,放弃努力的比比皆是。
没有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的人,只能就当前现象讨论当前现象。早就忘记了,这是过去的长期的经历积累的恶果。 前几年,一位大学教授的女儿正在上高一,一次期中考试,数学考了 98 分,回家后什么都没说,就跳楼了。
人们的结论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一次考试不完美就跳楼。
其实根本原因不在这里,人和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更何况聪慧的人类。
能决定放弃生命的,一定是因为长期压力导致。
问其父母,父母说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因为每天只是强调成绩。 20 年前考入重点大学的一位朋友,前半生一直跟着世俗的规则奋斗,攒钱买房,在单位里争取更高的职位。
40 岁时,却陷入了重度抑郁。由于资源有限和个人性格内向,发现自己再也上不去了。
这条路堵死了,却没有其他的路和方向可走。
前半生一直在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早就把自己丢了,因性格所限,个人精神世界进入了死胡同。这就是所谓“中年危机”。 我有一位小朋友,美国留学,海归博士,回国工作后却发现自己陷入极度焦虑中,无法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
他说找不到目标了,之前都是被事情推着走,该考学就考学,该写论文就写论文。
现在在单位里,没有人推着自己,心里充满莫名的恐慌。
再看一下这张图,焦虑的父母们,从小对孩子的培养都集中在各科具体知识这些细枝末节的内容上。
家长们都把娃当鸡,当牛,唯独没有当人。
这几年,家长们大规模的鸡娃,不出所料,20 年 30 年后,这群被鸡的娃会集体出现精神问题。
抑郁症,空心病,对人生无欲,会大规模爆发。
看看现在这些即将步入中年的,当年被鸡的 80 后就知道了。他们的今天就是鸡娃们的明天,而且会更加严重。 所以,看着可怜的娃们,诚恳的建议爱自己孩子的家长,别再鸡了。随大流和从众,只会把你和你的娃带进痛苦的深渊里。
付出精神抑郁,人格缺失的代价,后半生沉沦的代价,去换取对人生影响微乎及微的好大学,得不偿失。
决定一个人一生走的远不远,飞得高不高,是英雄主义的唤醒,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进取的渴望,强烈的成就动机,开放的思维,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坚持不懈的耐力。
如果你去研究一下后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爱读书的兴趣。
读的越多,知道的越多,也就对世界的丰富而好奇,就越有求知欲。
了解的越多,越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越有探索精神,越能启发智慧,明白自己要做点什么。
爱默生说:
“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去做,那么他将永远不会失业。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什么去做,那么他将永远是自己的主宰。”
教育的目的不是填充杂七杂八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唤醒一个灵魂。
让他自发自愿的在人生之路上奔跑,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永远敞开心灵,不断自我革命,思维迭代,一直成长。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才能给大脑发出最清晰的指令,让我们在此起彼伏的多巴胺刺激中,能够做出符合长期利益的决策。
只有拥有综合的个人品质,明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像大江大河,遇到阻挡,也会绕路,但却始终奔向大海的方向。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W立场。
教育
-
-
- 留学生有必要和外国大学教授“搞好关系”吗?
- 易课培优 让海外留学变简单Easyk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在很多外国教授眼里,90%的中国留学生都逃不过“中国病”。教授表面上可能还在保持微笑,内心已经翻了无数个白眼。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是什么原...
- 留学Easy客
-
-
-
- 青年大学习·一起学党史:加强党的建设,开展整风运动(附上一期学习情况)
- ✪ 安徽省“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第十一季第六期开课啦!3月15日安徽省“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第十一季开始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精品团课第五期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网上...
- 安徽共青团
-
-
-
- 侮辱学生、性骚扰…… 教育部公开曝光这些老师
- 教育部日前对8起典型问题进行公开曝光,这些案例均违反了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目前,师德违规问题的涉事教师和相关责任人已受到严肃处理。这8起典型问题是:一、天津市咸水沽二中教师肖某某在课堂上歧视、侮辱...
- 光明日报
-
-
-
- 为什么你累死,也教不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 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样的文章呢?只需关注“今日教育考试”!每当谈论起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主动又自觉,根本不需要父母管的时候,家长们就会说:“唉,天生的,他们爸妈命真好。”其实,天生就自觉爱学...
- 今日教育考试
-
-
-
- 论文致谢刷屏,作者今日回应!网友留言更长,同样看哭
-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刷屏。该论文作者黄国平今日通过深圳商报&读创发文,讲述自己成长经历,并向网友和朋友的关心表示歉意和谢意。他在文中称,网络流传的致谢是被人节选后发布...
- 中国青年报
-
-
-
- 北京7岁中产女孩日程曝光,北大教授痛呼:父母用焦虑养出的娃,都送这里去了
- 中小学家长慧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关注点击进入→在线教育,为孩子找一个优秀的辅导教师作者:主创团·卡卡辛 转自: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没有人为了我!”在天津一所中学的门口,一个男生在路边失声痛哭...
- 中小学家长慧
-
-
-
- 教师要求 8 小时工作制被约谈,其实,老师从疲劳到癌症只需4步!(再忙也要看一看
- 免费领取初中数学全套教学资源!作者 | 教师枕边书(ID:jiaoshizhenbianshu)不久前,河北一位老师火了,拒上早晚自习。他说:“下班我要准点回家,我要健身,要玩,要哄自己的孩子”。即使被3位校长约谈,依然...
- 数学好教师
-
-
-
- 穷人的世界很混沌,除非有篇博士论文
-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何国胜“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在读走红的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时,这句话让我深以为然。《致谢》作者黄国平坎坷的求学经历,是这句话最为有力且生动的注脚。一路泥泞这篇...
- 南风窗
-
-
-
- 警惕!广东这所高校有男生偷拍多名女生裙底!
- 炎热的夏天到了,为了出行凉爽,不少女生穿上了自己的小裙子,但没想到,竟然有人猖狂到,在学校光天化日之下偷拍女生裙底。近日,广东某高校一名同学投稿称,4月7日早,她进教室后,有同学上前告知,有一男生尾...
- 大话校园
-
-
-
- 兑现承诺!北大官宣了!
-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新闻”一诺千金!北大喊你回家!近日,北京大学发布的一则通知引发关注,一度冲上热搜让不少学子瞬间泪目去年夏天,因疫情防控很多北大毕业生无法返校当时,北大曾许下诺言2021年将邀请2020届...
- 央视新闻
-
-
-
- 这位大学校长致信光明日报,也谈了这件事
- 光明日报编辑部:你好!作为光明日报的老读者,近期,我认真阅读了光明日报关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系列报道,特别是中国科学院欧阳钟灿院士关注到光明日报的系列报道后,致信贵报编辑部的信,他呼吁“广大院士同...
- 光明日报
-
-
-
- 论文致谢刷屏后,中科院博士回信了
-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新闻”“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刷屏作者在文中回顾坎坷求学路感染了很多网友(>>>详情见)今天,论文作者黄国平通过媒体发布《给网...
- 央视新闻
-
-
-
- 承诺不退档!这43所大学,高考退档风险低、录取几率高!
- 壹牛家长圈不仅是牛爸·牛妈·牛娃的圈子关注 家长社区 学业指导 升学规划 研学活动 志愿填报 课程推荐 试卷资料 留学咨询电话028-866918
- 壹牛家长圈
-
-
-
- 现在的鸡娃,隐患将在30年后集中爆发
- 作者 | 孙娟来源 | 孙娟的书房(ID:SJDSFSJ)最近“鸡娃”这个词很火,但这个词并不是一时火起来的,早在很多年前就有鸡娃这个行为了,只是当时还没有出现这个词,现在被鸡娃的这代人长大了,他们过得如何呢?...
- 3W互联网深度精选
-
-
-
- 课外辅导降温,素质赛道更火了
- 与侧重于语文、数学、英语等K12应试学科不同,素质类教育更关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因此,在国家在大力整治校外培训的同时,素质教育却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记者 | 李静photo | 图虫创意4月14日,海淀远大路北京世...
- 经济观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