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态化退市之“退”衔接的是A股高质量发展之“进”
  • 来源:证券日报之声

27
May文 | 张歆

想象一下,站在未来回溯,A股市场2021年的“台账”中,5月25日排在前列的鉴定语该有“宜告别”。当日晚间,沪深交易所分别对*ST鹏起、*ST富控、*ST信威、*ST欧浦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四家公司由此将告别A股市场。
看似偶然的批量退市,其实是常态化退市机制落地生效的必然。对于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的A股市场而言,少数个体的告别,其实是为了市场在整体维度与未来更好的遇见。因为,只有加快劣质资产出清,才能促进市场资源更多、更高效地向优质资产配置和倾斜,进一步优化市场生态,增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研读“退”的字形演变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常态化退市机制的必要性。在小篆体结构中,“退”字通过“日”和“对足的反写”,表达“日日后退”之意;发展至今,该字进一步容纳了“离开,辞去”的含义。对于因为触及财务指标、审计意见指标等多种终止上市情形被交易所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实两个含义之间也有着进程的必然——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经营业绩、投资者保护等工作如果持续后退,离开A股市场是契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
众所周知,资本市场生态系统内涵丰富、机理复杂。相应的,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把握多个关系的动态平衡——投资端和融资端、入口和出口、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新股东利益和老股东诉求、存量和增量等。其中,常态化退市机制在最直观维度,关系到入口和出口的平衡;如果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其与上述各组的平衡都息息相关。能否落实“应退尽退”,关系到投资端的价值判断和融资端的资本运作选择,关系到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对优质标的的共识,关系到新老股东的投资博弈,关系到存量和增量市场主体的资源分配等。因此,常态化退市机制的落地见效,虽然是监管推动、各方配合,但也是A股市场生态进化的自然法则。
当然,规则得到完善和认知达成共识需要过程,目前的理所当然,在推进过程中也曾步履维艰,因此需要监管者的智慧与决心、市场各方主体的包容与支持。在并不算久远的曾经,“炒壳”“炒差”等投资行为与常态化退市的目标展开了激烈博弈。坦率的说,非理性投资行为的背后,也有着企业上市融资难的现实,因此“壳价值”在彼时的存在有着一定合理性。
最有效降低“壳价值”和“壳投资”热度,为常态化退市铺就并畅通道路的是官宣于2018年、落地于2019年、扩围于2020年,继续稳步推进于2021年的注册制改革。
通过推进强调市场化、法治化的注册制,A股市场的入口端展示了与之相匹配的发行效率与质量,出口端的改革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意。2020年的最后一天,退市新规在市场的期待中到来。被市场解读为“史上最严”的新规,优化了退市指标,加大出清力度;同时按照“区别对待存量和增量公司、不溯及既往”原则,在新老规则衔接上给予市场一定的缓冲期。5月25日被上交所宣布终止上市的三家公司,退市指标和程序均适用旧规,这是退市制度改革平稳性、一致性的体现。同时,沪市今年财务类退市的公司数量创下2005年以来新高,则印证了改革效能。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以往的市场交投行为看,部分退市股进入整理期,仍有资金可能选择在最后的几个交易日“打卡留念”。本次的即将退市股,也有投资者在股吧留言准备“在整理期赌一把”。这也提示市场,对投资者的风险提示和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的培养仍需继续“添薪”。
良性发展的资本市场,需要有进有出、能进能出。看似隔空喊话的“进”“出”之间,其实衔接着A股市场稳步推进的注册制改革和日渐显效的常态化退市机制,衔接着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现在和未来,衔接着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和财富获得感。可以说,常态化退市之“退”,衔接的是A股高质量发展之“进”。
推荐阅读半年内调控215次 房企被喊话:谨慎投资,不拿错地不拿高价地理性发展券商股市值3天增长2138.38亿元!“既怕追高又怕踏空”怎么办?图片|包图网   制作 | 张昕扫码关注我们微信号|securitiesdaily新浪微博| 证券日报之声

财经

<<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