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2021:求变转身“韧性”生存
  • 来源:MCA手机联盟
集微网报道(记者 张轶群)两年遭遇美国三轮制裁,极限施压无数的华为没有倒下。
在近日举行的华为2021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勾勒了未来十年智能世界的图景,发布了2021年的重要战略举措。
这可以被视为长短期华为战略方向上的指引,挺过美国“三板斧”之后,华为开始思考未来如何走、向何处去的问题。
这也可以被视为华为释放的积极信号和信心,毕竟如果生存都成问题,考虑诗和远方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过去两年,华为的主要精力都在应对制裁,并没有太多时间思考未来能否真正活下来。如今,经过长时间的盘点和业务调整,我们发现活下来是有希望的,但还是要争取活得好一点。”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接受集微网等媒体采访时坦言。
2021年,产业组合优化、5G、全场景、能源、供应连续成为华为战略聚焦的五个重点举措,增强产业“韧性”成为首要目标。
华为试图通过优化产业组合,强化软件以及与先进工艺弱相关的产业投资等方式,挖掘新的营收增长点,对冲底层先进硬件平台能力受制带来竞争力弱化的影响。这一策略两年来在HMS、鸿蒙、云、智能汽车等业务上均有所体现。
这种由硬及软的转向,是华为承压求变的顺势而为,“韧性”生存将成为华为未来长期处于美国实体清单之上谋求发展的关键之道。


硬件解耦 提升软件服务营收占比
华为强调“优化产业组合,增强产业韧性”的重要性,有其现实意义。
从外部环境看,无论是地缘政治的紧张,还是全球疫情的反复,以及美国的制裁,在这种极大不确定之下,华为需要增强自身的产业协同抗风险能力。
从华为内部看,因制裁导致近两年营收、利润增速放缓,现金流骤降,在研发、云、维持供应等方面高投入的同时,华为需要寻找新的营收增长点。
具体而言,华为希望通过三方面措施,达到上述目的。
一是强化软件。对于软件的重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近年来在多个场合均有所强调。2018年底,华为董事会通过决定,投资20亿美元来提升软件工程能力。据徐直军介绍,2年多来,华为整体软件工程能力提升取得了可喜成果,正因如此,华为希望进一步利用软件能力的提升来减少对芯片的需求和依赖,提升产品竞争力。
需要指出的,华为强化软件投资,提升软件能力本质,并非抛开硬件的“软件化”,而是在目前芯片硬件平台竞争能力受制约下,由软件侧带动软硬协同,提升硬件的使用效率。
“华为将坚持软件方面的投资,在五年的周期内把整个华为公司的软件工程能力提升一个台阶。”徐直军说。
此外,徐直军表示,华为还将关注软件产业方面的更多机会,一旦找到这样的机会,也就会加大投资,提升软件与服务的收入占比。
这一点从华为近期对云与计算BG的组织和干部进行调整可以体现。
2018年底成立华为云与计算BU,2020年1月将其升级为独立BG,成为四大事业部之一。但在本月月初,华为宣布组织架构调整,回归云BU。
对于云业务的调整,徐直军解释称此前华为在成立云与计算BG时,希望能够把服务器、存储与华为云协同运作,但在操作过程中又发现一些问题,反而消耗了云团队的精力。
在华为看来,云的核心是软件,但服务器、存储涉及大量硬件产品,在受到禁运制裁的情况下,这可能是难以与云形成协同的原因。因此,华为希望能够让云BU和硬件解耦,集中精力发展云业务。
徐直军表示,华为云的商业模式,属于订阅式的的线上业务,华为云更多的投资在软件,有自己产业的规律,华为希望其具有更加独立的特征。
“华为云调整是华为强化软件投资的一个举措,希望来提高软件和服务在华为整个收入中的占比。”徐直军说。
华为“优化产业组合,增强产业韧性”的第二个措施,是加大对先进工艺依赖性相对较低的产业投资。
这些领域往往并不需要最为先进的工艺技术,但应用品类众多、市场空间广阔、创新空间大。某种程度上,是将华为具有的一些核心能力进行辐射,比如以前华为在光技术方面的投资主要用于通讯领域,但现在会将其这方面的能力向包括光桌面显示器、车载抬头显示、激光大灯、光纤传感器等领域渗透。
徐直军表示,华为希望通过这些技术拓展新的机会,开创新的产业,但他强调华为不会做产业界已有的东西,而是希望以创新的产品形态来满足消费者和企业的需求。
押注汽车 加大自动驾驶软件投资
华为今年“优化产业组合,提升产业韧性”的第三个动作举措,是加大智能汽车部件产业投资, 尤其是自动驾驶软件。
如今,造车新势力不断壮大,最近入局的,是号称经过2个半月调研,造车不差钱的小米。尽管外界对于华为造车一直十分期待,但华为对于智能汽车业务的定位十分明确——增量部件供应商。
徐直军介绍,这个决策是在华为经过了多年的讨论之后慎重决策的。实际上,自2012年起,华为便开始进行汽车方面相关技术的研究。也就是从那时起至今,徐直军几乎与中国所有所有汽车品牌的董事长、总裁,以及德国、日本的汽车企业高层都进行了沟通,发现产业界更需要华为的,不是华为这个品牌,而是华为的ICT能力,来帮助其打造面向未来的汽车产品。
“2018年,华为管理团队在三亚开会,做了一个决策:明确华为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这个决策到现在为止一直没有改变。”徐直军强调。
选择在智能汽车淘金潮中成为一名“卖铲人”,实际上是华为在ICT领域价值和能力的一种坚持。
华为用6年时间决定不造车,小米2个半月拍板决定造车,这可能也是传统ICT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区别。
如今,传统汽车正在加速与人工智能、新能源、5G、云服务等核心技术融合。而华为将三十多年积累的ICT技术应用于智能汽车的场景中,提供包括智能驾驶、智能车云服务、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等ICT增量部件,在赋能车企的同时,也将打开未来营收的空间。
“中国现在年需求3000万台车,未来会更多,我们认为,即便只做中国市场,每年从每台车上平均能够获取一万人民币的收入,也足够了。当然,华为做任何一个产业都希望是一个全球产业,而不仅仅是局限在中国市场。”徐直军坦言。
徐直军的这个“目标”可不小,至少将是3000亿元的体量,未来将足以成为华为的支柱性业务之一。
2019年6月,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据徐直军介绍,智能汽车BU是华为重点投资的产业,具有独立的销售、交付等所有组织能力,是华为除了消费者BG之外功能最完整的BU。
基于对智能汽车业务充分的重视和期待,这也是为什么华为要在今年加大智能汽车部件产业、尤其是自动驾驶软件投资的原因,华为今年在智能汽车部件的研发投资将超过10亿美元。
据徐直军介绍,不管是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还是汽车的“四化”,核心是自动驾驶软件,华为希望通过强力投资自动驾驶软件来推动汽车行业的网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推动汽车行业和ICT行业走向融合,为华为带来长期持续的战略机会。
“汽车的无人驾驶目标一旦实现,就将颠覆跟汽车相关的几乎所有产业,这也是10年内可见的最具颠覆性的产业变革。”徐直军说。
徐直军还表示,作为一个ICT行业的企业,华为在跟汽车业打交道,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同时,也希望开创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选择一些车企伙伴进行深度合作,用“华为inside”的方式支持车企打造其子品牌,甚至还在尝试帮助车企卖好车等。


解决供应 呼吁重建全球信任
受美国制裁后,华为供应的问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努力解决供应连续问题也成为今年华为的战略举措之一。
对于目前零部件供应的应对,一方面华为希望利用好现有库存,尽可能厂地对业务进行支撑。徐直军表示,目前华为的库存满足To B客户的需求不存在问题,但也并非永远没有问题。库存问题可能会使华为在市场策略上进行收缩,比如徐直军谈到华为未来会更加聚焦一些区域市场和客户。
另一方面华为希望获得来自外部的支持。华为本来就是全球半导体芯片和器件的采购大户,而中国也拥有巨大的芯片市场,美国政府对于华为的打压并不代表包括美国半导体企业在内全球厂商的利益和心声,美国盟友并非铁板一块,这些外部力量也在尝试能否找到既能符合美国的管制规则,又能满足华为和其它中国企业需求的办法。
“我们希望全球的伙伴在一定的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的库存消耗恰好和这个衔接上了,那我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我相信这一天会到来!”徐直军说。
在这两年的制裁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海思。徐直军指出,目前海思研发的任何芯片都无处生产加工,现在华为只能养着这支队伍,继续向前。
“海思对于华为来讲,它只是一个芯片的设计部门,并不是一个盈利的公司,所以我们对它本身没有盈利诉求。当然,这支队伍可以不断地做一些研究、技术的开发、技术的积累,为未来做一些准备。”徐直军说。
据集微网了解,目前海思团队的核心力量仍然稳定,其只是根据业务量把新员工调离去受制裁影响较小的业务部门,而原来团队的核心骨干力量仍在进行关键基础IP研发。
徐直军认为,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不仅伤害了华为,对全球半导体产业伤害更大,因为这破坏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信任体系,迫使更多国家和地区不得不考虑半导体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比如受此影响,欧洲、日本和中国都在加大半导体投资。
实际上,这对于历经多年发展建立起来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全球合作机制的半导体产业而言是一个摧毁,让整个产业陷入割裂。
同时,多年来全球半导体产业一直在追求供应链零库存,并为之努力,但美国对华为的制裁造成了全球企业恐慌性的备货,特别是中国企业,为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备货周期由原来的零库存,到3个月、半年,甚至更长。
徐直军认为,这种由于华为受到制裁而引发的恐慌性备货,是造成今年全球半导体供应紧张和供应短缺的核心因素。
“美国对华为公司及其他公司的制裁正在演变成全球、全行业供应短缺的问题,未来能否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也未可知。”徐直军说。
在这种情况之下,徐直军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让半导体产业回归正常的秩序,避免更大的危机,根本的答案是共同重建全球信任,尽快恢复全球产业链的合作。徐直军呼吁全球领导人们充分重视潜在的巨大风险,发挥政治智慧,共同重建全球信任、尽快恢复全球产业链合作。
“如果我们整个全球产业链能够重建信用,恢复合作,发挥全球产业链的优势,华为的问题也许也能够解决。”徐直军说。
本周热点头条
1. 2021年Q1手机/半导体产业IPO过会总览:19家企业募资超200亿元
2. 小米产投版图:随着小米宣布造车 投资领域或更注重供应链
3. 3D传感增量市场背后:国产VCSEL正加速实现替代

4. 比疫情影响更大?印度手机市场深陷“芯片荒”
5. 华为2020年营收/净利双双微增:遭美制裁下如何实现突围?
6.【芯视野】台积电提高驱动芯片代工价格,加剧面板厂、终端厂缺货风险
7. 细数那些被市场“抛弃”的手机概念股:华为手机销量暴跌,光弘科技业绩如何增长?

科技

<< 46 47 48 49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