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智能汽车领域的华为,自己为何不造车?
  • 来源:ZEALER
虽说之前有过各种各样的传闻,华为官方也一直否认“造车”这件事,不过依旧有不少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华为“指点江山”。然而,看到华为在上海国际车展的这一番动作后,相信不少人都该明白:

在“不造车”这件事儿上,华为恐怕是认真的。
4月18日,恰好是2021年上海国际车展前夕,华为以 “专新致智” 为主题,举办了一场新品发布会,重磅发布了包括4D成像雷达、AR-HUD、MDC810在内的新一代智能化汽车部件和解决方案。
也许依旧有人会说,这是某种先试水周边业务,再主攻核心造车技术的“套路”,可是将这些产品“抽丝剥茧”后就不难发现,每一款产品的背后,其实都是以华为积淀多年的技术作为支撑:

比如说智能座舱,就是一套聚焦于计算平台、Harmony OS车机操作系统及核心服务、显示平台和软硬件生态的解决方案,具备能做端侧复杂处理的独立NPU,能够还原色彩本色的车载智慧屏,体积更小、视野更大的AR-HUD等等,里面囊括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华为计算能力、显示技术、Harmony OS(鸿蒙系统)等等,都是华为深耕已久,具备相当的技术壁垒的技术。假如这是套路,何必在一开始就亮底牌呢?

至于高分辨4D成像雷达,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自动驾驶系统的“眼睛”。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似乎是华为未曾涉及的陌生领域,其实则不然,因为这款产品其实可以被纳入“机器视觉”这个分类里,而“机器视觉”又是人工智能的一大分支,至于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实力,就不必赘述了吧……

追本溯源地说,这款产品的问世,一方面是源于华为在安防领域,尤其是视觉算法上大量的积累,另一方面还有华为的立身之本——通信技术方面的支撑,此外,光学、电机等也属于华为的“传统技术优势”,因此它既能像传统毫米波雷达那样,拥有极佳测距测速能力,不受光线和雨雪天气影响,以及非视距被遮挡目标的独特探测能力,分辨率、目标检测的置信度和检测范围也都更高,还能像激光雷达一样具备4D高密度点云,和高线数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相结合下,“无人驾驶”的大规模运用,看上去真的不远了。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华为MDC 810
“华为八爪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
华为TMS热管理系统
同期推出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华为MDC 810、“华为八爪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以及热管理系统TMS,其实同样展示了华为多年来在人工智能、云技术、软硬件结合等领域的深度积累。不难看出,华为在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参与到智能汽车的发展进程中。


那么问题又来了——华为为什么会选择智能汽车作为切入点呢?又为什么提出“不造车”?
首先,智能汽车领域具有长期持续的战略机会及产业变革可能,不管是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还是汽车的四化,核心是自动驾驶软件能不能真正让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并在未来进一步实现无人驾驶。华为希望通过大力投资自动驾驶软件来推动汽车行业的网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推动汽车行业和ICT行业走向融合,为华为带来长期持续的战略机会。
华为大力投资的目标是实现汽车的无人驾驶,一旦实现,就将颠覆跟汽车相关的几乎所有产业,这也是10年内可见的最具颠覆性的产业变革。可以看出,华为的“野心”不小。
其次,不可否认,智能汽车确实是当前的重要风口。一方面,是国内每年都在激增的新车销量,和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另一方面,汽车的智能化以及车联网化,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智慧化城市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程度也在飞速提升。中国现在年需求近3000万台车,未来会更多,即便只做中国市场,每年从每台车上平均能够获取一万人民币的收入,市场空间也足够大。如果放眼全球,全世界每年8000万辆的汽车需求,如果都逐步实现智能化,这会让本就拥有强大的国际化布局的华为有更多市场想象空间。
当然,面对这样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机会,即便华为在ICT领域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深厚技术积累,进入智能汽车领域,并提出“不造车”的策略,也是前期经过多年的大量调研、讨论、验证和探索而做出的慎重决策。

早在2012年,在还没有智能汽车概念的时候,华为已经开始进行车相关的研究,当时华为成立了一个车联网实验室,目的是想研究电动汽车所需要的技术。但随着研究不断地向前走,汽车行业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从原来简单的电动汽车,要变成一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车。从2012年到现在,整个面向未来的汽车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也发生了巨变,尤其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
原来,华为只要做“三电”系统,后来发现,居然还要做个“驾驶员”——即自动驾驶系统,来替代人开车。所幸,华为基于30多年深厚积累的ICT技术和能力,在车上应用的面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对于未来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和部件越来越有价值。
与此同时,华为与大量汽车企业高层都进行了持续沟通,发现产业界更需要华为的,不是华为这个品牌,而是华为的ICT能力,来帮助他们造面向未来的车。

所以2018年,华为高层团队开会讨论,做了一个决策:明确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这个决策到现在为止一直没有改变。


既然机会是均等的,那么大家凭什么相信华为能把这件事干好?
或许其中一个原因,是华为过硬的底层研发能力,以及自上而下对于研发的巨大投入和重视。正如曾经没人愿意相信华为能把手机业务干好,也没人愿意相信华为能自主研发手机SoC,但是华为就是通过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变不可能为可能。而如今无论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影像技术等,华为都建立了一定的行业话语权,并且还在继续深耕,为搭建不同的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充实的技术支持,在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的前提下,华为的优势不容小觑。
其实在华为公布“1+8+N”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的时候,车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所以华为切入智能汽车领域并不是某个单一的事件,而是基于鸿蒙系统,以5G通信、华为云等,一同构建完整的硬件+软件服务+应用场景的生态闭环,车机是其中的重要入口。

另外,从华为将自身定位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以及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命名为“HI”(HUAWEI Inside)也不难看出,华为是希望将自身打造为类似于Intel之于PC行业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在做好平台化、标准化、通用性的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同车型适配的难题。就好比不同的厂家对于同一款处理器的调校方式和应用有所不同,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再者说,将HI的解决方案植入到众多汽车品牌中,还能更好地适配华为在智慧城市方面成熟的解决方案。

正在进行的2021上海国际车展中,华为支持北汽新能源打造的ARCFOX品牌量产车已经展出,作为首款搭载华为鸿蒙车机系统及智能部件的量产车,相信很快就可以交付到消费者手中。ARCFOX品牌的系列车型会把华为所有的(ICT)能力和北汽的(整车)能力充分结合起来,给消费者不同的体验。


结语
对于华为而言,无论是为了给用户带来全链路、全场景的智慧生活体验,还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实现企业更为良性的发展,选择了这样一个切入点,以“增量部件供应商”的角色进入汽车领域,都是无可厚非的。而华为在为汽车进行智能化赋能的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特长和技术优势,让世人看到了华为的态度与决心。从过往的事例来判断,很多时候,华为也确实能迎难而上,取得让人瞩目的成绩。
从鸿蒙系统,到HI品牌下的智能化汽车解决方案,都彰显出了华为更为长远的战略目标——成为某个或是某几个行业的底层技术供应商,一如NVIDIA之于图形显示技术、谷歌之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或许在近两年的这些波折当中,华为已经越发意识到,想要不再被人掣肘,就只有让自己不断变大变强,直到无可或缺。只是这条路上的艰难,也许常人难以想象。
智慧出行,必然是接下来智慧生活乃至人工智能领域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并且由于方兴未艾,各方力量纷纷涌入,大有逐鹿中原之势。华为凭借自身多年以来在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耕,确实具备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和竞争优势,未来如何保持着不断上升的势头,带来更多惊喜,大家还需拭目以待。




丢三落四星人福利!

丢三落四星人福利!本期 ZEALER 众测将送出苹果新品 AirTag 防丢器,共 10 个名额。据说有人买来当宠物铭牌、有人买来放车上、有人买来给男朋友?......假如中了,大家会把 AirTag 用在哪里?现在戳底部原文链接可抢先试用!



『热门推荐』

科技

<< 31 32 33 34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