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都在开设这门课,还是必修!网友热议,但更关注的是这个
  • 来源:麦可思研究

日前,辽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辽宁省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以集体劳动为主。
《若干措施》提出,职业院校要结合专业特点,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普通高等学校要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
此外,在今年3月,四川省教育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要求全省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保障职业院校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也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劳动教育在这两年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印发,明确提出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随后,各地区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
此前,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到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在工作实施意见中,要点明确“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高校的“花式”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在近两年备受重视,很多高校也在以实际行动响应,各高校的花式劳动教育也让网友直呼“原来劳动课还可以这样”“又是别人家的劳动教育”……
☞ 3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启动新农科劳动教育课程,全校130余名2020级本科生的第一堂课就在田间地头。据介绍,该课程依托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构建了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番茄种植与果干生产两个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模块,形成从种植到生产加工的全链条劳动体验。如在葡萄与葡萄酒生产这一模块,课程内容包括葡萄与葡萄酒导论讲座、日常养护、果实收获、葡萄酒制作,学生深入参与劳动,不仅能体会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还可全面提高劳动能力与素养。
☞  今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全面系统开设劳动教育理论必修课,打造农林高校劳动教育品牌,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新范式。据介绍,课程面向西农大2020级本科生,内容涵盖劳动教育概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本理论、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等,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
……
当然劳动教育并不是这两年才有高校开始推行。浙江农林大学从1958年建校第一天开始,就将劳动课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学习使用锄头等工具,更是当时农林学子必须掌握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课程的形式也转为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绿地管护等劳动方式。学校希望这一传统的延续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要求。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2006年起,学校就已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至今已有15年了。学校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分为三个板块,其中一个是农场劳动,主要是以传统农耕劳动为基础的劳动课程。课程设置是64个学时、2个学分,学生只有修满学时拿到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学校也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懂劳动、爱劳动、明白劳动的价值。
劳动教育课程到底该如何开设?
高校劳动教育成必修课在近两年也一度引起网友热议。有人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同时也缺乏一些社会劳动,而劳动必修课有助于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另外,在认同高校开设劳动必修课的情况下,很多人希望这类课程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浮于表面,太过形式主义。因此,高校如何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也是很多人关注的方面。
而对于大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卢晓东教授曾谈到了其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研究员曲霞联合进行的研究。他们按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元划分,同时考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场域,搭建了一个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
显性课程中的劳动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专门设课与融合课程相结合,具体可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教学计划中素质教育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中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包括劳动教育通论课、劳动专题讲座等,其本质是有关劳动的理论课程,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少有上手环节,因而并非完全的劳动教育课程。
第二类,是动手的劳动教育相关实践课程,包括探究式、项目化、综合性和创新性劳动实践活动,也包括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创作特色鲜明的艺术课程。在这类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相结合的课程中,专业教学中要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和劳动教育的内容,实现劳动教育总目标。
第三类,是高校基于学科、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渗透到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等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呈现为融合课程。例如人文、社科类专业可以推广服务性学习,发挥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理工类专业可以结合专业实验、生产实习、科技竞赛等,建构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的专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专业劳动能力与素养,强化敬业、诚信、创新、奋斗、合作、奉献等新时代劳动精神。
隐性课程中劳动教育的体现形式也可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校园内劳动教育实践,包括以体力为主的劳动,例如宿舍、食堂、教室和校园卫生维护、绿化、安保;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劳动,例如各类助研、助教和助管;校园内公益劳动(志 愿服务)如导游、秩序维护、展览讲解等。
第二类,校园文化机制建设,要大力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与劳动相关的社团活动,举办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还可在全日制学生群体中增加具有真实劳动经历的学生,经由朝夕相处以影响同学成长和劳动价值观形成,塑造大学整体氛围和价值观。
第三类,社会真实劳动机会拓展,鼓励全日制学生在学期间,在校外参加实习、实训、调研和科学研究,参加真实、有报酬的勤工俭学,参加校外公益志愿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工地、商场、物流、医院、公共卫生防疫等劳动场所,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等公益服务场所;鼓励全日制学生中断学籍(休学),在间隔年从事真实劳动,包括参军、支教、创新创业等。政府机构需要率先行动起来,增加政府实习生比例,这是真实管理劳动。
“从《意见》提出的‘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来看,‘社会真实劳动机会拓展’是大学劳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必须有意识地拓展各种劳动教育机会。”卢晓东教授认为。
来源:整理自四川省教育厅网站、@山西教育招生考试、中国教育新闻网、上海电台·话匣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网、新京报、麦可思研究等。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责编 | 麦可思 王捷
往期推荐
01.专业代言人,我们在寻你!2021热门专业解读短视频火热征集中 | 参与有礼02.为了培养卓越工匠人才,这所“双高”校已投6亿建智能工场03.应急玫瑰频现高校,爱情很着急?这件事更急!

 ☞---致麦粉:
微信公众号平台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不再按发布时间排序推荐。想要不错过每日推送,可以把【麦可思研究】设为星标。

阅读之后点赞或在看,将获得更多您感兴趣的内容。

教育

<< 21 22 23 24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