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历史的功用
- 来源:经济观察报
(图片来源:IC Photo)
苏琦/文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曾经说过,大历史不会萎缩。的确,与微观史、专题史和地区史等相比,从宏观视野出发和通过宏大叙事呈现的大历史,更便于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的走向。通过对宏大的地标式历史事件的梳理,人们也更容易建立一种历史框架感,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到底占据什么样的位置也能有更为明晰的认知。《世界大历史:62个大事件塑造700年世界文明》的编者显然有着这样的学术雄心,旨在通过他们眼中62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来阐释他们所理解的700年来世界文明史演进的脉络和动力机制。
如果有人认为编者对历史题材的拣选难免“武断”,那么作者队伍的力求多样化可望对此形成有效的对冲。本书各个专章的作者都是长期浸淫于该领域的专家,令读者颇有牛刀杀鸡之感,能够充分感受到他们举重若轻的功力,让人觉得编者隐隐然有比肩剑桥史的野心与雅量。在每个章节的背后,不仅附上该章作者的学术生涯简介,更列上了其在这一领域的专著,方便读者进一步深入阅读,相当于一份很不错的按图索骥的书单。
对于历史写作者而言,如何寻找新材料,呈现新观点,是第一重要之事,否则不过是拾前人牙慧重复没有太大价值的劳动。而对于编者而言,最能体现其用心和功力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取舍。那么多历史事件,哪些在编者眼中具有真正的重要性,取决于编者如何定义历史的“意义”。这本《世界大历史》的英文书名的意思是“型塑现代世界的事件”,因此取舍的关键就是“型塑”和“现代”。一方面,编者撷取了以前不太为人所关注但在编者看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有着重要推手作用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那些久为人们所熟知的大事件,又从现代推手的角度被赋予了新的认知和解读的维度。
比如再征服运动或收复失地运动,此前人们更多是从圣战和西班牙统一的角度来理解,而这本书视其为发现新大陆的推手:西班牙人意识到创建海外西班牙帝国应成为再征服运动的延续,因为格拉纳达征服之后,西班牙统治者发现许多无仗可打的士兵已经变得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回到平民生活了。如此一来,戏班的海外扩张就变得顺理成章,既可以为王室带来海外利益,又可以稳定国内生活。而西班牙在再征服运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使其有能力征服和管理新大陆,将其基督教化和欧洲化,这也解释了为何当时除西班牙外没有其他欧洲国家“发现”新大陆。考虑到发现新大陆对现代世界形成的重要作用,如此一来,再征服运动便当之无愧地成为型塑现代世界的关键推手,从而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历史学界去欧洲中心主义的转向已经践行多年,此一转向在这本书里自然也得到充分的体现。首先表现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地域分布更均衡,观察的视角更为平衡,更强调共时性,比如在描述英国进入亚洲的时候,同时展现俄国的动荡时期、德川幕府的建立和北美殖民地的发端,同样的意图也体现在将俄国农奴解放、明治维新和德意志统一并置的安排中,从而令此前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成为历史潮流中彼此关联的浪花。
此外,有别于此前习见的西方冲击—非西方回应模式,在当地发现历史观念的驱动下,本书也试图更强调地方历史的自身演进规律,而即使在讲述对冲击的回应的时候,也尽量展现相关方面在应对挑战时富有活力及创新的一面,而非一味苛责其因循守旧被动无能的一面。
当然,“大事件”并不仅仅意味着全是一次性事件,有些选题并不是明显的事件,而是一种历史潮流,比如地中海时代的终结,殖民主义的终结等等,或是一个历史时期,比如冷战时期,以及延续至今的欧洲统一进程和阿以冲突等等,如此安排可以使历史叙事点面长短结合,让历史的层次和面向更为丰富,也更有纵深感。
比如之前人们想到地中海的历史,更容易联想到的是炫目的事件,比如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勒班陀大海战等等,这些事件足够爆炸,对历史也有深远的影响。不过和这些单一事件相比,“地中海时代的终结”就更能展现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心,以及欧洲内部和全球贸易的潮流,如何在百年间的长时段不可逆地转向西北的历程,也更富有一种沉郁顿挫的历史沧桑感。
有时大历史的节点也未必全是巨大而醒目的历史事件,从小事件切入更有别开生面之感,比如将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与拓展具象到詹姆斯敦的建立上。发生在詹姆斯敦的充满挫败并险些全盘皆空的殖民实验,充分表明没有什么命中注定的历史,历史总是充满偶然性的,而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很多都是以后见之明重新确立的,其中不乏对历史另一种可能性的屏蔽。
从体例上来说,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其每个章节后面的“历史评论”,这些跟在历史事实后面的精彩点评,篇幅上要比它们前面的略显干巴的历史白描大不少,充分凸显了以史带论、以论鉴史的特色。与人们所熟知的或从其他资源能够看到的史实相比,透彻的分析更能让读者熟悉眼前的事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定位。而在这些对历史的评价中,同样能够凸显近年来人们历史观念的变迁,尤其对“政治正确”的强调,这既体现在对地理大发现的“负面评价”上,也体现在对德川幕府和莫卧儿帝国的正面评价上。
对于前者,本书强调了德川幕府的和平红利:在那个时代,人们很难找到很多为臣民带来两个世纪和平的其他政治体系。幕府并没有进行殖民、剥削、禁锢、掠夺或屠杀邻国的数百万国民。通过闭关锁国,它还保护自己的人民免遭印度人、菲律宾人、印度尼西亚人、非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所遭受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上的种族灭绝。而对于后者,本书则强调莫卧儿人统一印度为印度人带来了一个超越地方分歧的现代次大陆行政体系,从而使尼赫鲁们可以在英国人的遗产之外,通过复兴那种曾经造就莫卧儿帝国黄金时代的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来寻求国家力量。
不管上述解读是否过于正面甚至有翻案文章坐过头的嫌疑,这种相对于过去对亚洲老大帝国一味的贬斥进行的“矫枉过正”式纠偏,毕竟能让人们更深刻地体认到历史的复杂多面,也更能认识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意义:正是日本的现代崛起和印度的当代复兴,让人们可以从长时段的视角来重新看待和评价遭遇西方之初的种种往事。
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不难发现编者心目中现代历史的高频推手:战争、革命和意识形态即各种主义。本书直接以战争作为章节名目呈现的就有百年战争、三十年战争、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革命更是琳琅满目,从科学革命到光荣革命、农业革命、美国革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再到欧洲革命、达尔文革命、中国革命、俄国革命等等。
战争和革命既反映既有秩序的坍塌,也使新秩序得以建立进而使社会变革成为可能,这一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每次战争和革命是如何与“现代”相勾连的,彼此间又是如何传承甚至互动的,则更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了。而这里的革命更有着霍布斯鲍姆的“双元革命”的意味,看似主要靠意识形态推动的政治革命与主要靠科学技术推动的经济革命相互加持,令现代化大潮一发而不可收,甚至于在一些历史阶段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本书跟中国有关的有明朝崛起,满族人的征服,中国的革命和中国崛起对全球的重要性等若干章节,颇符合中国读者对长时段“复兴叙事”的阅读预期。而且相关章节基本选用了华裔学者,比如明朝崛起章节的孙隆基教授、满族人的征服的沈于教授以及中国崛起章节的马雨欣副教授等等,可谓集中展示了“中国势力”在西方主流史学界的崛起。
总之,随着“全球”作为一个历史展现平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历史的功用也将越来越凸显。在一个信息和认知碎片化的时代,大历史不仅赋予人们以宝贵的全局观和框架感,还可以激发读者编纂自己眼中的大历史,只要能自圆其说,并在自圆其说的过程中训练并呈现自己的历史观,如此我们对历史、历史认知和呈现的理解都会得到丰富和深化。
苏琦/文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曾经说过,大历史不会萎缩。的确,与微观史、专题史和地区史等相比,从宏观视野出发和通过宏大叙事呈现的大历史,更便于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的走向。通过对宏大的地标式历史事件的梳理,人们也更容易建立一种历史框架感,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到底占据什么样的位置也能有更为明晰的认知。《世界大历史:62个大事件塑造700年世界文明》的编者显然有着这样的学术雄心,旨在通过他们眼中62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来阐释他们所理解的700年来世界文明史演进的脉络和动力机制。
如果有人认为编者对历史题材的拣选难免“武断”,那么作者队伍的力求多样化可望对此形成有效的对冲。本书各个专章的作者都是长期浸淫于该领域的专家,令读者颇有牛刀杀鸡之感,能够充分感受到他们举重若轻的功力,让人觉得编者隐隐然有比肩剑桥史的野心与雅量。在每个章节的背后,不仅附上该章作者的学术生涯简介,更列上了其在这一领域的专著,方便读者进一步深入阅读,相当于一份很不错的按图索骥的书单。
对于历史写作者而言,如何寻找新材料,呈现新观点,是第一重要之事,否则不过是拾前人牙慧重复没有太大价值的劳动。而对于编者而言,最能体现其用心和功力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取舍。那么多历史事件,哪些在编者眼中具有真正的重要性,取决于编者如何定义历史的“意义”。这本《世界大历史》的英文书名的意思是“型塑现代世界的事件”,因此取舍的关键就是“型塑”和“现代”。一方面,编者撷取了以前不太为人所关注但在编者看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有着重要推手作用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那些久为人们所熟知的大事件,又从现代推手的角度被赋予了新的认知和解读的维度。
比如再征服运动或收复失地运动,此前人们更多是从圣战和西班牙统一的角度来理解,而这本书视其为发现新大陆的推手:西班牙人意识到创建海外西班牙帝国应成为再征服运动的延续,因为格拉纳达征服之后,西班牙统治者发现许多无仗可打的士兵已经变得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回到平民生活了。如此一来,戏班的海外扩张就变得顺理成章,既可以为王室带来海外利益,又可以稳定国内生活。而西班牙在再征服运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使其有能力征服和管理新大陆,将其基督教化和欧洲化,这也解释了为何当时除西班牙外没有其他欧洲国家“发现”新大陆。考虑到发现新大陆对现代世界形成的重要作用,如此一来,再征服运动便当之无愧地成为型塑现代世界的关键推手,从而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历史学界去欧洲中心主义的转向已经践行多年,此一转向在这本书里自然也得到充分的体现。首先表现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地域分布更均衡,观察的视角更为平衡,更强调共时性,比如在描述英国进入亚洲的时候,同时展现俄国的动荡时期、德川幕府的建立和北美殖民地的发端,同样的意图也体现在将俄国农奴解放、明治维新和德意志统一并置的安排中,从而令此前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成为历史潮流中彼此关联的浪花。
此外,有别于此前习见的西方冲击—非西方回应模式,在当地发现历史观念的驱动下,本书也试图更强调地方历史的自身演进规律,而即使在讲述对冲击的回应的时候,也尽量展现相关方面在应对挑战时富有活力及创新的一面,而非一味苛责其因循守旧被动无能的一面。
当然,“大事件”并不仅仅意味着全是一次性事件,有些选题并不是明显的事件,而是一种历史潮流,比如地中海时代的终结,殖民主义的终结等等,或是一个历史时期,比如冷战时期,以及延续至今的欧洲统一进程和阿以冲突等等,如此安排可以使历史叙事点面长短结合,让历史的层次和面向更为丰富,也更有纵深感。
比如之前人们想到地中海的历史,更容易联想到的是炫目的事件,比如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勒班陀大海战等等,这些事件足够爆炸,对历史也有深远的影响。不过和这些单一事件相比,“地中海时代的终结”就更能展现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心,以及欧洲内部和全球贸易的潮流,如何在百年间的长时段不可逆地转向西北的历程,也更富有一种沉郁顿挫的历史沧桑感。
有时大历史的节点也未必全是巨大而醒目的历史事件,从小事件切入更有别开生面之感,比如将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与拓展具象到詹姆斯敦的建立上。发生在詹姆斯敦的充满挫败并险些全盘皆空的殖民实验,充分表明没有什么命中注定的历史,历史总是充满偶然性的,而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很多都是以后见之明重新确立的,其中不乏对历史另一种可能性的屏蔽。
从体例上来说,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其每个章节后面的“历史评论”,这些跟在历史事实后面的精彩点评,篇幅上要比它们前面的略显干巴的历史白描大不少,充分凸显了以史带论、以论鉴史的特色。与人们所熟知的或从其他资源能够看到的史实相比,透彻的分析更能让读者熟悉眼前的事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定位。而在这些对历史的评价中,同样能够凸显近年来人们历史观念的变迁,尤其对“政治正确”的强调,这既体现在对地理大发现的“负面评价”上,也体现在对德川幕府和莫卧儿帝国的正面评价上。
对于前者,本书强调了德川幕府的和平红利:在那个时代,人们很难找到很多为臣民带来两个世纪和平的其他政治体系。幕府并没有进行殖民、剥削、禁锢、掠夺或屠杀邻国的数百万国民。通过闭关锁国,它还保护自己的人民免遭印度人、菲律宾人、印度尼西亚人、非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所遭受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上的种族灭绝。而对于后者,本书则强调莫卧儿人统一印度为印度人带来了一个超越地方分歧的现代次大陆行政体系,从而使尼赫鲁们可以在英国人的遗产之外,通过复兴那种曾经造就莫卧儿帝国黄金时代的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来寻求国家力量。
不管上述解读是否过于正面甚至有翻案文章坐过头的嫌疑,这种相对于过去对亚洲老大帝国一味的贬斥进行的“矫枉过正”式纠偏,毕竟能让人们更深刻地体认到历史的复杂多面,也更能认识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意义:正是日本的现代崛起和印度的当代复兴,让人们可以从长时段的视角来重新看待和评价遭遇西方之初的种种往事。
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不难发现编者心目中现代历史的高频推手:战争、革命和意识形态即各种主义。本书直接以战争作为章节名目呈现的就有百年战争、三十年战争、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革命更是琳琅满目,从科学革命到光荣革命、农业革命、美国革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再到欧洲革命、达尔文革命、中国革命、俄国革命等等。
战争和革命既反映既有秩序的坍塌,也使新秩序得以建立进而使社会变革成为可能,这一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每次战争和革命是如何与“现代”相勾连的,彼此间又是如何传承甚至互动的,则更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了。而这里的革命更有着霍布斯鲍姆的“双元革命”的意味,看似主要靠意识形态推动的政治革命与主要靠科学技术推动的经济革命相互加持,令现代化大潮一发而不可收,甚至于在一些历史阶段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本书跟中国有关的有明朝崛起,满族人的征服,中国的革命和中国崛起对全球的重要性等若干章节,颇符合中国读者对长时段“复兴叙事”的阅读预期。而且相关章节基本选用了华裔学者,比如明朝崛起章节的孙隆基教授、满族人的征服的沈于教授以及中国崛起章节的马雨欣副教授等等,可谓集中展示了“中国势力”在西方主流史学界的崛起。
总之,随着“全球”作为一个历史展现平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历史的功用也将越来越凸显。在一个信息和认知碎片化的时代,大历史不仅赋予人们以宝贵的全局观和框架感,还可以激发读者编纂自己眼中的大历史,只要能自圆其说,并在自圆其说的过程中训练并呈现自己的历史观,如此我们对历史、历史认知和呈现的理解都会得到丰富和深化。
-
-
- 林语堂:孔子最可爱之处
- 孔子虽然有他的短处、矛盾,以及时常不审慎的行为,可是他始终是一个很可爱的人物。他的可爱是由于他的热切的仁爱心和他的幽默感。记录在《论语》里他的许多言论,只有当作他跟亲近的弟子的轻松幽默谈话看,才能...
- 思想史略
-
-
-
- 《经典咏流传》邀您倾听历史回响 感受经典承载的英雄精神
- 和诗以歌,传唱经典传统诗词中蕴含着怎样的英雄故事?能为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启示?第九期《经典咏流传》诗词赏析来啦一起来品读经典吧!经典·诗话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
- 央视一套
-
-
-
- “东陵大盗”孙殿英,洗劫大量珍宝,为什么能逃过处罚
- 作者: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200 字阅 读 需 要 7 分钟1928年7月8日,清东陵的一声巨响,震惊全国。舆论焦点直指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社会各界纷纷要求严惩盗陵主谋。国民政府迫于压力,对东陵被...
- 历史D学堂
-
-
-
- 身戴镣铐的革命先烈如何与敌人斗争?美术经典告诉你
-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凭着坚定的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在敌人的监狱中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经典歌曲《红梅赞》1950年为纪念那些曾为解放全中国献身的革命先烈画家胡一川创作了油画《开镣》国民党统治...
- 央视一套
-
-
-
- 人品差的人,开口闭口都是这些话,一定不要深交
- 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古人说:口为心之门。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话,就有什么样的内心。大部分情况下,从一个人的说话中,就能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人品差的人,开口闭口都是这三句话,一定不要深交。01背...
- 老板模式
-
-
-
- 清朝第一女科学家,虽只活了29岁,却惊艳了世界200年
-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授权自国馆(gu...
- 历史教师王汉周
-
-
-
- 视频|历史上有哪些精准的“神预言”?
- 问答音频视频视频辟谣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成雯《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1795,阅读时间:约5分钟hello大家好,我是Carmen~这一期还是跟历史社区朝文社的合作视频,张老师这次给我...
- 朝文社
-
-
-
- 千年太乙宫殿 不朽传奇小镇
- @传奇小镇太乙宫长安的每一个街办都是一个故事,都有一段传奇。人类历史上的著名小镇无非有四种:因名山、因名水、因名人或者因著名的景观而著名。但是在中国,在西北,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山区小镇,你能想象得到...
- 额滴神
-
-
-
- 皇权与预言:唐代畅销“禁书”中的秘密
- 在两张长90多厘米,高不足30厘米的黄纸上,有几千个细小的汉字、多张表格和图画。这些内容被分成三栏,每栏又被划分成不同区域。这是一件日历,即日常生活的指导手册,不仅包含年历、婚嫁、洗头、农作等重要事件...
- 后浪
-
-
-
- 夫人病危时张之洞为何购买留声机
- 1907年9月14日深夜,晚清重臣张之洞从京师向武昌发出一份“万急”级别的电报。这份电报打给他的儿子张仁侃、张仁实与张仁乐,其中写道:“两阳电悉,曷胜酸恻。速购最好留声机器一具,多备发音片,务请二姨太太...
- 团结报文史e家
-
-
-
- 这台印刷机,竟是重要武器|红色百宝第集
- 历经岁月洗礼通身有氧化锈蚀部分零件磨损严重这样一台看似寻常的印刷机为何会成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台印刷机完成了印刷《新华日报》在武汉和重庆时期全部3231期报纸以及《群众》周刊全部17卷...
- 新华视点
-
-
-
- 明朝最飒的女人:她是唯一女将军,70岁还在为国征战
- 当说到历史上的女英雄,你会想到谁? 也许是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也许是临危受命的樊梨花。令人惋惜的是,这些为人熟知的巾帼要么是活在文学中,如花木兰;要么是活在野史中,如樊梨花,都带有一点虚构成分。图1| ...
- 静云婵
-
-
-
- 以龙为名的省会:曾经多辉煌,如今多没落
- 中国有一座“龙城”,其东西北三面环山,且城外众山之名狂拽酷炫,叫龙山、天龙山、龙角山、二龙山等等。这座位于晋水之北的古城,历来是龙潜之地,城里出过天子,还是流水线量产。刘邦之子刘恒在此为代王,阴差...
- 最爱历史
-
-
-
- 俄罗斯古代最早的国家,是不是北欧维京人建立的
- 作者:大狮子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800 字阅 读 需 要 8 分钟最早的俄罗斯国家是什么人建立的?这是一个让俄国历史学家纠缠数百年的问题。一说最早的古俄罗斯国家的建立者是外族人。这些外族人是维京人,...
- 历史D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