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宁老师|读书成就的是人的素养
- 来源:章黄国学
读书成就的是人的素养
文丨王宁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一般人也称“世界读书日”,所以定在这一天,是因为4月23日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逝世的日子。
莎士比亚(左)和塞万提斯(右)
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是我们尊敬的伟大作家,在中国,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很少有人不知道《哈姆雷特》和《唐吉诃德》的。推算一下,两位作家逝世的1616年,正是中国明代万历44年。我们不妨列出与他们大致同时的中国著名作家来:翻译《几何原本》和著有《农政全书》的徐光启(1562-1633)、《牧斋初学集》的作者钱谦益(1582-1664)、《枣林杂俎》和《北游录》的作者谈迁(1593-1657)、《明儒学案》的作者黄宗羲(1610-1695)、《闲情偶寄》和《笠翁十种曲》的作者李渔(1611-1679)、《日知录》的作者顾炎武(1614-1692)、《船山遗书》的作者王夫之(1619-1692)、《曝书亭记》的作者朱彝尊(1629-1709)……在这长长的名单中,我们要特别提出顾炎武(亭林)。他生于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逝世前两年,居乾嘉学人之首。他提出了“礼义廉耻”四维,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抒发了“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的爱国情怀,他不止是国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更是铁骨铮铮的文士,知识界辉煌的榜样。他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他著名的著作《日知录》,“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他很多经世、警世的学术、政治思想。他的学生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说过,“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这对《日知录》的评价是不过分的。一位伟大学者,又离我们如此切近,他在青少年中的知名度是否比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更高?在大学里,他的精神会对今日的学者有多大的实际影响?有多少人在读书中会读到他的警语来反省自己的言行?在中国的古书中,本该触动我们灵魂的学者又岂止一个顾炎武?我们固然要吸取全人类的智慧来丰富自己,但是是否首先要多读中国书?
顾炎武
书,特别是经典,记载了我们的历史。历史如滔滔江河,冲刷着石砾暗礁,用看似柔软却比火更烈的实力,锻造了中华民族的值得景仰的人格。读中国书,会让我们直立,正如《易传》所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会让我们聪慧,正如唐朝皇甫湜所说,“书不千轴,不可以语化;文不百代,不可以知变”。宋朝的黄庭坚说过几句关于读书的话,他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这几句话看似夸张,但从黄庭坚的嘴里说出来,应当是他的真实体会,因为我们知道一个故事:黄庭坚的舅父有一次到他的书房,从架上随便抽出几卷书,他都能毫不犹豫地从头至尾阐释全文。
中国人有读书的传统,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有学而思的习惯,杨万里说,“学有思而获,亦有触而获。”但古人并不主张读死书,子路曾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古人也不主张毫不分辨地崇古。楚成王读书于殿上,伦扁和他辩论,以为过时的、与现实已经不符的法度、规矩都是“先圣王之糟粕”。
古人珍惜书,是因为在没有印刷术之前,书是一本一本抄录的,流传十分难得。书的淘汰率也高,得以流传的书都是经权威整理、积淀较丰厚、抄写较精准的。《四库全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装订为36300册、79039卷、6752函,除去“小学”专书,总字数共690284323字,不重复的字数 27160 字。这样大量的书,从3000多年累积下来,其实并不算多。后来有了印刷术,上个世纪90年代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现代的激光照排手段更为先进,书在百倍千倍的增加,传播的速度更是惊人,文本复制多达1小时2000页,复制加装订一本两三百页的书,平均只要15分钟。数字化手段,网络加手机,使稍有条件的人时时刻刻都可以读到书,包括古书。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书的内容也今非昔比。工具的日新月异带来了对于书的毫不在意。人们活在当下,享受现代,不但来不及回顾历史,甚至已经顾不上翻阅昨天。我们还需要学习古人读书的情怀和精神吗?不要忘了,物质的书在我们身外,而读书成就的是人的素养,读进去,变成精神,是在我们身内的。世界变化再飞速,物质文明是更替的,而精神世界却在不断积累。我们可以完全抛弃竹简帛书、雕版石碑、铅字排版,把这些陈旧的技术和工具全都送进博物馆而改用激光照排甚至更先进的手段来印刷,却不能把人类的能力和智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民族的尊严和自信、人格的伟大与崇高都一股脑更替掉。果真如此,那将是一种自我剥夺,无异于在精神上步步后退,有的人甚至会后退到蒙昧的蛮荒时代。
传播工具这样先进,文本内容必然芜杂,伪劣与精深混杂在一起,识辨至关紧要。今天,对于书,我们必须加以辨析、扬弃、批判,这需要更大的智慧和魄力,需要纯净的动机和犀利的目光。记住《孟子》的这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好书不厌百回读。不可不读的是历代的经典——这是我们精神的渊薮所在。让我们从历史中认识自己的来路,在经典中去寻求通向未来的智慧。
文章原载于《光明日报》2018年5月18日五版文化周刊
作者简介
王宁,193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北师大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章黄学术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传人。
特别鸣谢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责任编辑:冯可然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我知道你在看
文丨王宁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一般人也称“世界读书日”,所以定在这一天,是因为4月23日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逝世的日子。
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是我们尊敬的伟大作家,在中国,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很少有人不知道《哈姆雷特》和《唐吉诃德》的。推算一下,两位作家逝世的1616年,正是中国明代万历44年。我们不妨列出与他们大致同时的中国著名作家来:翻译《几何原本》和著有《农政全书》的徐光启(1562-1633)、《牧斋初学集》的作者钱谦益(1582-1664)、《枣林杂俎》和《北游录》的作者谈迁(1593-1657)、《明儒学案》的作者黄宗羲(1610-1695)、《闲情偶寄》和《笠翁十种曲》的作者李渔(1611-1679)、《日知录》的作者顾炎武(1614-1692)、《船山遗书》的作者王夫之(1619-1692)、《曝书亭记》的作者朱彝尊(1629-1709)……在这长长的名单中,我们要特别提出顾炎武(亭林)。他生于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逝世前两年,居乾嘉学人之首。他提出了“礼义廉耻”四维,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抒发了“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的爱国情怀,他不止是国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更是铁骨铮铮的文士,知识界辉煌的榜样。他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他著名的著作《日知录》,“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他很多经世、警世的学术、政治思想。他的学生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说过,“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这对《日知录》的评价是不过分的。一位伟大学者,又离我们如此切近,他在青少年中的知名度是否比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更高?在大学里,他的精神会对今日的学者有多大的实际影响?有多少人在读书中会读到他的警语来反省自己的言行?在中国的古书中,本该触动我们灵魂的学者又岂止一个顾炎武?我们固然要吸取全人类的智慧来丰富自己,但是是否首先要多读中国书?
书,特别是经典,记载了我们的历史。历史如滔滔江河,冲刷着石砾暗礁,用看似柔软却比火更烈的实力,锻造了中华民族的值得景仰的人格。读中国书,会让我们直立,正如《易传》所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会让我们聪慧,正如唐朝皇甫湜所说,“书不千轴,不可以语化;文不百代,不可以知变”。宋朝的黄庭坚说过几句关于读书的话,他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这几句话看似夸张,但从黄庭坚的嘴里说出来,应当是他的真实体会,因为我们知道一个故事:黄庭坚的舅父有一次到他的书房,从架上随便抽出几卷书,他都能毫不犹豫地从头至尾阐释全文。
中国人有读书的传统,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有学而思的习惯,杨万里说,“学有思而获,亦有触而获。”但古人并不主张读死书,子路曾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古人也不主张毫不分辨地崇古。楚成王读书于殿上,伦扁和他辩论,以为过时的、与现实已经不符的法度、规矩都是“先圣王之糟粕”。
古人珍惜书,是因为在没有印刷术之前,书是一本一本抄录的,流传十分难得。书的淘汰率也高,得以流传的书都是经权威整理、积淀较丰厚、抄写较精准的。《四库全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装订为36300册、79039卷、6752函,除去“小学”专书,总字数共690284323字,不重复的字数 27160 字。这样大量的书,从3000多年累积下来,其实并不算多。后来有了印刷术,上个世纪90年代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现代的激光照排手段更为先进,书在百倍千倍的增加,传播的速度更是惊人,文本复制多达1小时2000页,复制加装订一本两三百页的书,平均只要15分钟。数字化手段,网络加手机,使稍有条件的人时时刻刻都可以读到书,包括古书。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书的内容也今非昔比。工具的日新月异带来了对于书的毫不在意。人们活在当下,享受现代,不但来不及回顾历史,甚至已经顾不上翻阅昨天。我们还需要学习古人读书的情怀和精神吗?不要忘了,物质的书在我们身外,而读书成就的是人的素养,读进去,变成精神,是在我们身内的。世界变化再飞速,物质文明是更替的,而精神世界却在不断积累。我们可以完全抛弃竹简帛书、雕版石碑、铅字排版,把这些陈旧的技术和工具全都送进博物馆而改用激光照排甚至更先进的手段来印刷,却不能把人类的能力和智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民族的尊严和自信、人格的伟大与崇高都一股脑更替掉。果真如此,那将是一种自我剥夺,无异于在精神上步步后退,有的人甚至会后退到蒙昧的蛮荒时代。
传播工具这样先进,文本内容必然芜杂,伪劣与精深混杂在一起,识辨至关紧要。今天,对于书,我们必须加以辨析、扬弃、批判,这需要更大的智慧和魄力,需要纯净的动机和犀利的目光。记住《孟子》的这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好书不厌百回读。不可不读的是历代的经典——这是我们精神的渊薮所在。让我们从历史中认识自己的来路,在经典中去寻求通向未来的智慧。
文章原载于《光明日报》2018年5月18日五版文化周刊
作者简介
特别鸣谢敦和基金会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我知道你在看
-
-
- 苏格兰‘脱’英 简史
-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01 英格兰降服...
- 历史教师王汉周
-
-
-
- 同样对付德军,为何美军伤亡60万人,而苏军伤亡近3000万人
-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3000 字阅 读 需 要 9 分钟二战欧洲战场的主要敌人是德军,美军和苏军都参与了消灭德军的战斗。然而,美军和苏军付出的代价却相差的极其悬殊:美军对德军作战,伤亡仅...
- 历史D学堂
-
-
-
- 朱元璋到少林寺问:朕也要跪吗?方丈机智回了8字,救了全寺性命
- 朱元璋大家都不陌生,这位因为出生在安徽凤阳的贫穷农家男子,最后居然成为了世上最高贵的人,实在是不可思议。第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是以流氓法则著称的刘邦,朱元璋算是第二人了。但是这位平民皇帝看上去心胸不...
- 老总的成功秘诀
-
-
-
- 苏联为何要自掘坟墓呢?
- 从世界历史来看,对于人而言,往往打败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敌人或者对手,而最终打败自己的恰恰就是自己。而这句话反应在国家层面更是如此,对于国家而言,尤其是大国而言,往往打败自己,毁灭自己的不是其他国家,...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0差评,这部9.3分神作看得我直呼精彩!
- 责编:K. 排版:mini鱼生活在快节奏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怀念从前的慢时光。写一封信、看一次日落、爱一个人。现在的我们,别说写信了,发文字消息都觉得麻烦,多以表情包,语音带过。我们似乎已经忘记——最真...
- K社
-
-
-
- 帝王术第一高手:隐居幕后24年,始终大权在握
- 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南下擒拿宁王朱宸濠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病了。起因是在胜利还师途中,明武宗独自在清江浦上驾船捞鱼,一时高兴,不慎落水。自小生活在北京紫禁城中的皇帝,没学过游泳,溺水着了凉。...
- 最爱历史
-
-
-
- 中国文明为何没有失落?
- 我们都听说过四大文明: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其实,文明何止四种。欧洲有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西亚有两河流域文明(包括亚述和巴比伦)和波斯文明,南亚有印度文明,中美有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南美有...
- 瞭望智库
-
-
-
- 王宁老师|读书成就的是人的素养
- 读书成就的是人的素养文丨王宁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一般人也称“世界读书日”,所以定在这一天,是因为4月23日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逝世的日子。莎士比亚...
- 章黄国学
-
-
-
- 人民日报再次聚焦江门!这个视频看得让人热血沸腾……
- 人民日报再次聚焦江门这次报道的内容是什么呢?一起来看视频!▼从中国少年说到湾区青年说江接四海 门纳百川江门这座人杰地灵的城市哺育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1873年,江门新会茶坑村一个中国少年在这里出生开始了...
- 江门发布
-
-
-
- 冲绳人为何经常游行示威,反对日本政府呢?
- 从世界历史来看,对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基本上都是多民族国家,因为民族很多,使得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摩擦那是在所难免。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单一民族要稳定很多,基本上很少有内部的不稳定,这也是单一民族更...
- 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
-
-
- 中国态度明确!四大真相指戳霸权,美国败局已定!
- 1974年,作为中国首次在联大会议上的公开发声,邓小平同志以非常坚定的口吻当着全球数百个国家的代表,做出了一个庄严的承诺: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国...
- 武酷网
-
-
-
- 贝尼温敦战役:罗马军团与皮洛士的最后一次亲密接触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公元前279年,皮洛士因自己的军队深陷意大利战场而分外不满。由于得不到塔林敦等希腊邀请者的赞助,又要为击败顽敌而付出高昂代价...
- 冷炮历史
-
-
-
- 西安事变中同样扣押蒋介石,为何张学良和杨虎城结局迥然不同
- 作者: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莉莉丝全 文 约 2300 字阅 读 需 要 7 分钟1936年底,策划“西安事变”的张学良遭到软禁,直到1990年才恢复人身自由。另一位“兵谏”功臣杨虎城则于1949年9月6日在重庆戴公祠全家遇害...
- 历史D学堂
-
-
-
- 娄山关:而今迈步从头越
- 从贵州桐梓沿川黔公路出发,遥遥便可望见一座高大的金色浮雕屹立在山脚。浮雕上,战旗飘扬,红军将士跃马横枪,前仆后继……这里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娄山关战斗的主战场。图为游客参观娄山关战斗遗址。王文婷/摄...
- 求是网
-
-
-
- 史上最会搞钱的帝国,富死还是穷死?
- 史学界对宋朝,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宋朝积贫积弱。持这一观点的有钱穆、翦伯赞等,他们认为,宋朝对外积弱不振,内部积贫难疗,十分菜鸡。另外一些学者,如陈寅恪,却评价宋代为“造极之世”。那是一...
- 最爱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