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精吃多了会致癌?鸡精比味精更好?一篇全都告诉你…
- 来源: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点击上方蓝字一键关注
本文专家:窦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
味精曾和食盐、酱油、白糖一样,同属于家家户户必备的厨房调味品。
但当下的生活中,人们一边吃着味精,又一边怕味精:
吃味精,会致癌?鸡精比味精更健康?
越来越多的家庭里,味精慢慢地消失了!
那么味精真的会致癌吗?鸡精一定比味精更健康?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什么是味精?
上世纪日本人从海带中提取出谷氨酸,将其取名为“味之素”。
20年后,中国化学家吴蕴初使用水解法生产出谷氨酸,将其称为味精。
所以,味精是用大米、玉米、小麦、甘薯等粮食作物进行微生物发酵后再提取、精制,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
味精的鲜度极高,能刺激味蕾、增加食品的新鲜风味,常添加于汤料和肉制品中。
味精进入人体后可以被消化吸收,并参与到正常的新陈代谢中,其分解产生的谷氨酸,虽然不是必需氨基酸,但也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
味精致癌,比盐和糖更可怕?
有传言称,当温度超过100℃时,味精会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危害健康甚至致癌。那么,这是真的吗? 科学解释:
味精中约含有80%~90%谷氨酸钠,在过长时间的高温烹饪时,确实有一小部分谷氨酸钠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但这个比例非常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
建议菜肴出锅前加入味精,主要是更好地保持味精的完整性,以保留更多的鲜味,但这并不代表 “高温使味精致癌”。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组织规定,味精的ADI(每日容许摄入量)是0mg~120mg,即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量不超过120mg。
但1987年和2004年再次评估后,将安全摄入量改为“无需限制”。
而且国际上许多权威机构都做过味精的各种毒理试验,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味精在正常使用范围内对人体有任何危害的依据,即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为“在现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条件下,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没有任何障碍”。
鸡精比味精好?
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品,其主要的成分就是味精(含量40%)和盐,此外,还有少量的助鲜剂核苷酸、鸡肉提取物、淀粉、膨化剂、香精、色素等。
可见,鸡精的主要原料仍然是味精。
有些人误认为,鸡精的成分相对较多,所以鸡精比味精更有营养价值。
这可就错了,因为味精是单一的谷氨酸钠,而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本质上没有区别,所以鸡精比味精更安全、更健康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既然没有什么区别,日常做菜过程中又该如何使用呢?
放了鸡精味精,还放盐吗?
从烹饪的角度看:“盐味百味之王”,如果盐不到位,其他的味道也无法体现出来。
味精的鲜味只有与食盐并存时才能显出,所以在无食盐的菜肴里(如糖拌菜)不宜放味精。 从健康的角度看:为了防止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为5克。
有些人在炒菜时,放盐很节制,但放起味精来就大手笔了。
殊不知,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5克味精的钠含量相当于1克盐的钠含量。
所以,如果菜肴里已经放了较多的味精,应尽量少放盐。
味精吃多了常常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味精中含有钠;但是因为味精不咸,所以很容易食用过量而察觉不到。
特别提醒,这几类人群对钠的摄入尤为敏感——
比如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肾病、水肿等疾病的人群,应特别注意减少味精和食盐的摄入。
如何正确使用味精?
谷氨酸钠是在碱性溶液中会转变成毫无鲜味的物质,并具有不良气味;在酸性溶液中,则不易溶解,并对酸味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谷氨酸钠的最适使用浓度为0.2%~0.5%,最适溶解温度为70℃~ 90℃。因此,在使用味精时应注意:
糖醋味的菜肴、酸汤类菜肴不宜使用味精。
菜或汤即将出锅时再加入味精,这样既不破坏味精,又使味精能迅速的溶解在汤汁中,产生鲜味。
拌凉菜时,应先用少量热水将味精溶解,再拌入菜肴。
在本身含谷氨酸钠较多、鲜味极好的菜肴(如炒鸡蛋、用鸡或海鲜炖制的菜、用高汤烹制的菜)中就不必再添加味精。否则,不仅浪费,还会影响菜肴的天然鲜味。
综上所述“高温使味精致癌”并没有科学依据味精和鸡精本质上没有区别还有如果菜肴里已经放了较多的味精应尽量少放盐建议出锅前加入味精
本文有科普中国水印的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支持我们请分享 评论 点赞 在看☟☟☟
公众号ID:Science_China
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中国科协官方微信 国家科普平台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
-
- 苹果做的饼吃过吗?一搅一煎香甜可口,我家春天要吃掉20斤
- 苹果号称四大水果之首,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常备水果,它的口感爽脆酸甜、多汁,不仅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元素之外,还有非常丰富的药用价值。今日茶茶分享友友们一道苹果的新吃法——苹果面饼,一搅一煎,香甜可口...
- 新手烘焙志
-
-
-
- 几分钟搞定孩子特爱吃的早餐|火腿奶酪鸡蛋卷
- 孩子挑食不爱吃家常早餐,试试这道美食早餐!几分钟搞定孩子特爱吃的早餐|火腿奶酪鸡蛋卷,简单易做,照着做就能成,从明天的早餐就安排上哦!- 火腿奶酪鸡蛋卷-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道火腿奶酪鸡蛋卷。(⊙o⊙)哇,...
- 学做早餐
-
-
-
- 酸辣开胃的柠檬手撕鸡不要太好吃
- - 柠檬手撕鸡 -原创作者 春妮的小厨房食材用料鸡小腿4只柠檬1个 香菜2根小米辣3个蒜4瓣葱1根姜1小块1 / 起锅烧水,鸡腿冷水下锅,放入葱段和姜片,倒入1勺料酒,水开后撇去浮沫,中小火再煮20分钟。2 / 提前准...
- 轻松学烘焙
-
-
-
- 请你吃霸王餐!火爆成都的『贰麻酒馆』终于来石家庄啦!走啊,今晚劈酒!
- ///要问贰麻酒馆有多火,看他们家的排名就知道了!“2020成都人气酒吧第一名”、“2019成都人气酒吧第一名”、“时下流行商户网红值第一”……(数据来源于大众点评)。如今TA也搬来石家庄了,我猜下一个网红打...
- 石家庄本地通
-
-
-
- 用3个月吃遍北京小吃是一种什么体验?
- 在北京问什么好吃?10个有11个得回答您说:当然是北京小吃了!“北京小吃果然“风流”个小儿味美不犯愁~”那多出的一个就是小吃自己~~北京小吃最初记载600多种,数一圈,舌头都打转儿,现如今剩下的100多种,说...
- 北京吃货
-
-
-
- 出游、聚会、宅家,这一口都不能少!香甜清凉超解渴!
- 终终终于放假了!假期第一天花吃姐姐哪也没去,在家洗了衣服、打扫了房间,轻轻松松毫无压力地躺在床上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要是手边还有点好吃的零食小点,那岂不是更美妙了?熟悉花吃姐姐的老朋友们应该...
- 花吃姐姐
-
-
-
- 这种蔬菜营养胜牛奶,吃一斤等于10个鸡蛋,不吃的人亏大啦!
- 有一种蔬菜,在餐桌上从不起眼,存在感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但是营养居然丰富的让人吃惊,它就是扁豆!据说一斤扁豆的营养含量居然比鸡蛋和牛奶的营养更丰富,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赶紧来看看吧! 营养丰富 扁豆的营...
- 不瘦不好受
-
-
-
- 放“价”一个月!五月郑州,这儿的美食性价比也太高了吧!
- 激情四射的五月天气不冷不热微风不燥温度刚刚好三五好友约起享受春夏交替的自在精彩五月来了吃货上线了废话不多说看看都有哪些美食摩杰的茶点击图片购买5.9元抢杨梅桑椹/周同学奶茶/暴打西瓜(三选一)地址:惠...
- 今日消费
-
-
-
- 土豆饼的3种花式做法,焦香酥脆,吃着比肉香!
- 土豆在国人的餐桌上,是最寻常不过的美食了。我们家庭美食陆续也介绍过几百种土豆的做法,今天带来土豆饼的3种花式吃法,很多人可能根本没吃过,赶紧动手试试。普普通通的土豆仿佛有一种魔力,用土豆为原料做出...
- 家庭美食
-
-
-
- 当一个山西人说“我想吃早饭了”,究竟在想些什么?
- 离家越远,吃好早餐越难。作为一个离家千里,不断漂泊的山西人,我在北京三年,没吃过一顿像样的早餐。只在10点将近之时,匆匆买过公司附近便利店的包子,边打卡边确保自己在到办公室前能囫囵咽下。最近,我得空...
- 吃货研究所
-
-
-
- 假期就吃它|纯素烧麦这样做,软糯喷香,小孩大人都抢着吃!
- 点我,看视频 藜麦杂粮素烧麦食 材主料:馄饨皮、小米、藜麦、亚麻籽、荞麦仁、胡萝卜、香菇辅料:盐、酱油、素蚝油、生抽做 法1.将洗净的糯米和适量的小米、藜麦、亚麻籽、荞麦仁一起放入电饭煲,水量比米高出...
- 茹素人生
-
-
-
- 最好吃的秋葵做法,清脆爽口又下饭,简单快手,看一遍就能学会!
- 秋葵,是这个季节的时令蔬菜,这种菜,可能喜欢的人趋之若鹜,讨厌的人嗤之以鼻,因为它切开之后,有一些黏黏的黏液,可能有些人不太喜欢这种口感。但秋葵营养超级丰富,清脆爽口怎么吃都不腻,而且吃法也简单快...
- 美食天下
-
-
-
- 别靠不吃主食减肥了!9 种健康主食排行榜,紫薯居然只排第八
- 提起主食,你会想到什么?米饭?面条?馒头?其实,相比于上面提到的米饭面条,我们更推荐大家吃「粗粮类主食」。现在不少沙拉等减脂餐都会把主食换成意面或糙米,就是为了告别精制碳水,摄入优质碳水。我们整理...
- 丁香医生
-
-
-
- 五一来这mall,一起“锅”节,赢千元大奖
- 要放假啦!激动的搓手北京apm邀你来一起“锅”节超多人气餐饮品牌多重“锅”节福利快去high逛起来吧!店名:北京apm 地标:王府井PART 01 北京apm和你一起“锅”节 马上要到五一假期啦,北京apm联合大众点评、...
- 北京吃货小分队
-
-
-
- 味精吃多了会致癌?鸡精比味精更好?一篇全都告诉你…
- 本文专家:窦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 味精曾和食盐、酱油、白糖一样,同属于家家户户必备的厨房调味品。但当下的生活中,人们一边吃着味精,又一边怕味精:吃味精,会致癌?鸡精比味精更健...
- 科普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