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科学抑制“打孩子”的冲动?
  • 来源:果壳

大噶好啊,五一小长假说来这就来了,想想都开心。这两天见面,是不是都要悄咪咪问一句:“假期准备带娃去哪浪啊?”
然而,也有朋友说,一想起拖家带口出门就腰酸,再想到熊孩子一路上可能出现的一万种气死老娘的状况,狂浪的心就瞬间就蔫了。
遇到娃花式折腾,再加上出游路上人潮汹涌,如果没忍住揍了娃,那感觉可真是糟透了。
 也是,面对一天天长大的幼崽,你是不是偶尔也会冒出“真想揍一顿完事”的想法?哪怕我们都懂打孩子对孩子从身到心都有诸多负面影响,哪怕我们时不时提醒自己要当“温和而坚定”的家长,哪怕我们明知打完自己会懊恼后悔。 没事,有就悄悄地承认吧。我承认,我有过不止一次,甚至还落实过...... 女儿3岁多时,有一次实在忍不住打了她手心,事后又后悔得不行,赶紧趁临睡前的亲子时间花了将近一小时诚恳道歉,友善沟通。
当孩子听着我的道歉,用含义不明的眼神盯着我时,你别说,还真有一丝丝尴尬……
  
所以,都知道打孩子不对,可到底该怎么科学抑制打孩子的冲动呢?
恰逢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今天我斗胆分享自己经过好几个昼夜的思考,总结出的3步组合拳,希望对诸位有所帮助。


1、警钟长鸣法
打孩子对孩子身心健康、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巨大影响[1~2],关于这一点,相信咱们壳童读者的理论知识储备都已经十分充足,所以此处不多赘述。
然而,“打孩子不好”这个念头在我们急火攻心的时候,恐怕没办法第一时间跳出来阻止我们轮起来的巴掌。
 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强认知、深刻领悟,我建议大家平时刷手机时,多收集一些下面这样的新闻:
“辅导孩子作业,父亲生气扇了一巴掌,导致孩子鼓膜穿孔”[3];“6岁男童被亲妈两脚踹死,只因孩子‘不洗澡就睡觉’”[4];“8岁孩子算错题,遭老师殴打险失明”[5];“因孩子玩游戏暴打孩子,家长被警方依法带走”[6];“江苏南通母亲暴力强迫女儿学习被撤销监护权”[7]; 必要时,可以将新闻中具有警示作用的照片下载打印出来,贴在家中您和孩子常待的地方,如孩子的课桌前,游戏区,餐厅,等等。

下面这些新闻也有一定帮助,可以搭配酌情使用:
“上海一家长辅导作业想打孩子舍不得,捶墙导致手骨折”[8];“陪写作业,家长气愤吼娃,导致心梗”[9];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为什么说这类新闻可能也有一定作用,试问我辈打工人:如果你骨折或心梗住院了,有人帮你接送孩子上下学吗?有人能陪孩子去课外班吗?有人能像你一样照顾孩子的点点滴滴吗?
答案扎心不?扎心的话,来,一起唱首“莫生气”。



2、成本核算法
成本核算,是指在打孩子之前,想一下打孩子的风险和收益。如您对下表有建议和补充,请在讨论区留言指出。
好了,让我们开始。打孩子后,会发生什么?

建议大家将表格保存作为手机屏保,每天进门面对熊孩子之前,认真看1-3次。 如果核算完成本,依然觉得“打完获得片刻爽感”这一收益,对自己而言很重要,这边建议您翻回去看第一部分“警钟长鸣法”的相关内容。 Ps:这个成本核算一定要在平时心情愉悦,没有被熊孩子气到两眼发黑时进行,这样不仅能保证头脑清醒不算错,还不会因为负面体验而人为给打孩子的收益加码。
 在此,我还想特别对女性家长们提一句:做成本核算时,请别忘记“打孩子”这一行为除了对自己身心健康有害,还会因为情绪剧烈波动引起激素紊乱、面部表情过度扭曲导致动态纹。
想想咱们买过的大牌护肤品、化妆品,去医美诊所打过的水光针、肉毒素,做过的超皮秒、热玛吉……当初咱花这真金白银,难道不是想时刻像左边这样?
👆左:刚做完护肤的你,肤白又貌美;右:刚教训完孩子的你,黯淡又憔悴 

3、前瞻远见法
如果您觉得前面2个方法,都有点治标不治本,没法彻底打消您打孩子的念头,只是暂时压抑了冲动,那么这第三个方法可能更适合每日操练,帮我们从内心深处消除打孩子的动机。 仔细回想生活中我们“打孩子”的情景,是不是大概可以归因为以下几个类型:
1、鸡娃失败/低效时
这里的鸡娃相对广义,不单指学业上的鸡,也包括生活习惯、做事效率等方面。 最常见的情况是:你花了一晚上讲解乘法分配律,孩子还是算不对“3*(2+3)=?”,你嗓子冒烟,孩子却一直嘟囔着无聊、不时走神。打不打? 或者,当你费了老劲终于买到娃期待的某展览门票,娃却在出门前拖拖拉拉,眼看要迟到。打不打?

2、娃不配合指令时
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娃随时随地都可能和我们来个对抗。而这种对抗一旦发生在大庭广众下,就更加尴尬。 举个例子:陪娃逛商场,说好只买1个玩具,娃却挑了一个又一个。当你指出先前说好的“买1个”时,娃撒泼打滚、油盐不进。打不打?


3、娃搞破坏太费家长时
当我们体力、耐心双双被耗尽时,愤怒就来了。 举个例子:你经历了一天高负荷的工作,回家后打起精神花1.5小时给娃做了色香味的营养餐,娃却因被吃饭打断看动画片闹脾气,转眼就把饭菜全糊在餐桌和自己全身上下。打不打?

面对这些情况,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提高站位,用长远的目光看待娃的发展和未来。


今天学不会乘法分配律,下个月能不能学会?
即便一学期也学不会,但咱们身边受过基本教育的成年人,恐怕没有不会乘法分配律的吧?
况且已有不少研究表明“鸡娃”的长久收益并不高[10]。

没看成展览,除了浪费了门票钱和家长的一腔热情,对孩子知识体系构建会有很大影响吗?并不会吧。

在商场大哭大闹,如果我们不打,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性格发展吗?应该也不会。
其实,如果你能淡定面对娃的崩溃情绪,讲清道理后冷静陪伴,娃一般一会也就偃旗息鼓了。
别怕因此被人围观,记住:只要我们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娃把饭菜、玩具扔的到处都是,除了当下增加了工作量,会影响娃今后的行为发展、性格特质吗?我觉得也不会。
实在累,那就先摊会儿,家里脏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等心情好了,再拉着娃和队友一起收拾吧。
说白了,在能确保孩子安全,也不会出现违反法律、道德、社会公序良俗的大问题的情况下,对待孩子佛系一点、养育孩子“懒惰”一点,也没什么不好。 纵观人类科学史和影视剧,有许多科学家、名人在小时候甚至长大以后,都是妈见打的熊孩子,而或许正是他们身上那种虽然很烦人,但又无所畏惧、无限探索、无比好奇的特质,以及他们家长在育儿中的包容/佛系,成就了他们。

写到这,想起今天看到的一个段子:瓦特观察到水开后蒸汽会顶开壶盖,却听她妈妈喊:离烧水壶远点,小心烫死你!

所以,朋友们,下次脑海里再冒出打孩子的冲动时,记得用这3步法给自己做心灵马杀鸡:
 Step1 :万一没控制住,把孩子打坏了可不好。 Step2 :打了也没啥用,还是不打收益更高,保持优雅。 Step3 :这事儿放1年后、3年后、10年后看,是大事吗?不是?那别打了。 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请让世界充满爱与和平吧!
祝大家五一快乐哦~

【文末彩蛋】为了更好的促进亲子关系、更有效的在假期期间给娃“放电”,果壳童学馆为大家准备了21部动画资源片单(中英都有,且含资源哦)~关注果壳童学馆,在后台回复“科普动画”即可拿走! 果壳童学馆 果壳童学馆是果壳旗下的亲子帐号。这里有一群好奇心爆棚、爱探索、爱实践的高知父母。提供大视野、体系化的教育观点,分享可信赖、有深度的育儿干货文章。给孩子以独立探索世界的方法,帮助他们在多变的未来成为独一无二的发光体。 85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先关注,再回复哦)
 - END -
作者丨小毛,「@小毛阿姨聊营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中国注册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人民网、科普中国、健康时报等媒体健康和营养专栏作者。专注于母婴营养、科学育儿相关内容的科普和健康咨询。希望用温暖客观的科普,抵御育儿的诸多焦虑。编辑丨章鱼妈,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乐于研究各种育儿产品。参考文献丨[1]Catherine A. Taylor, Jennifer A. Manganello, Shawna J. Lee and Janet C. Rice. Mothers' Spanking of 3-Year-Old Childre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J].Pediatrics May 2010, 125 (5) e1057-e1065
https://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125/5/e1057[2]Gershoff, E. T., Grogan-Kaylor, A.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6,30(4), 453–469. [3]https://www.sohu.com/a/456833052_162758[4]https://new.qq.com/omn/20200331/20200331A0FNAA00.html[5]https://new.qq.com/omn/20210311/20210311A0D99J00.html[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182186[7]https://mp.weixin.qq.com/s/xft5HmtZujfCwNHZleTevw[8]https://mp.weixin.qq.com/s/qLA3wmCWaRR6P8YrV9RP0w[9]https://mp.weixin.qq.com/s/lVry3eSYVd621Omi4DDY8Q[10]Peter Gray.Early Academic Training Produces Long-Term Harm---Research reveals potential risks of academic preschools and kindergartens[J].Psychology Today 2015, May 05.

<< 11 12 13 14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