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三大因素消解垃圾分类成效
  • 来源:瞭望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很多城市中途放弃,有的城市将工作重点转向末端分类,对源头分类不抱希望,个别领导存在“后端能处理,还要前端垃圾分类干吗”等惰政心理
◆ 三大因素消解垃圾分类成效:一是未调动起公众分类投放的积极性二是运输环节存在混装混运问题,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未落实到位三是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高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关桂峰 杜康 周颖 李平
  今年7月份以来,“垃圾分类”成为全国性的“热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地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垃圾分类正加快推开,公众知晓度不断提升,“刚性约束+正向激励”,垃圾分类推进效果初步显现。
  调研中,相关专家表示,确保垃圾分类不走过场,最重要的是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还要补上后端分类处置设施以及分类收运的短板,推动公众垃圾分类习惯养成。
多地加快推动垃圾分类
  加快推进垃圾分类,一场绿色生活方式的变革正在多地加快展开。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统计,7月末,上海湿垃圾日均清运量比上月增加了15%,比去年底增加了82%,可回收物增加了10%,干垃圾则下降了11.7%。
  在北京,党政机关、社会单位率先强制垃圾分类,30%的街道乡镇建立了100个示范片区,今年示范片区覆盖率要达到60%;在浙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建制村达到1.79万余个;今年7月,广州要求用2个月时间,全市600个样板小区必须统一配置分类收集容器,同时在明年底前实现中心城区楼道全部撤桶。
  在前端分类投放设施方面,上海推进投放容器、标识和短途驳运机具规范化。在末端处置方面,今年在建和计划开工建设湿垃圾资源利用设施8个、干垃圾焚烧炉项目8个。
  同时,垃圾分类地方性立法加快步伐。北京正加快推动垃圾分类修法;广州市2018年出台《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并正在制定餐厨垃圾就近就地自行处置试行办法、生活垃圾分类奖励实施办法;浙江金华制定了全国首个关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地方性法规。
  记者调查发现,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仍有诸多细节待完善。定时定点投放以及湿垃圾需“除袋”等引起部分市民质疑;楼层撤桶后,独居老人扔垃圾不方便怎么办?
  此外,投放点的选择难。由于邻避效应,小区居民都不愿意垃圾投放点在自己家附近。以上海市圣都汇小区为例,原计划建设5个投放点,最后只建成了2个。部分居民给居委会写联名信要求取消投放点,理由是如果桶满了不及时换桶,或者有人在投放时间外乱扔会影响环境。
  公共场合的垃圾分类更难。记者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湖景区等人流量大的地区发现,很少有人分门别类投放垃圾,特别是饮料瓶和污染的纸张、吃剩的食物等,都混在一起扔了。
三大因素消解分类效果
  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8个城市就被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是19年过去,为何分类效果不好?记者调研发现,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未调动起公众分类投放的积极性。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枫桦豪景小区的居民王女士说,北京奥运会前有过一次声势浩大的分类,不少人都学会了,但时间一长,基本都没有坚持下去。
  年上海选择100个试点小区,三个月后很多小区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50%。一年后再去调查,参与率降到20%甚至更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说,如何形成长效机制,是需要反思的问题。
  采访中,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陈晓运等认为,调动公众主动分类的意愿是垃圾分类的关键。公众了解分类后的垃圾最终去了哪、如何再利用,将起到哪些生态环境效应,才会感觉到主动分类是有意义的。
  二是运输环节存在混装混运问题,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未落实到位。
  “运输垃圾的车早上4点就把垃圾运走了,不透明的运输或处理方式,也会降低公民的垃圾分类责任感。”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清洁直运二分公司工作人员方城淇说。
  混收混运也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难题。广州市海珠区城管局机械化作业中心副主任陈学说,由于前端不分类,专门的餐厨垃圾收运车跑一趟“吃不饱”,从实用角度看,最后只能收集餐饮店、机关单位、分类较好的小区这些集中的点。广州市海珠区城管局机械化作业中心副主任陈学说,过去主要在菜市场、示范小区等才专门安排餐厨收运车专收专运。
  三是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高。
  很多城市中途放弃,有的城市将工作重点转向末端分类,对源头分类不抱希望,个别领导存在“后端能处理,还要前端垃圾分类干吗”等惰政心理。
解决混装混运“痛点”
  “一碗粥怎么处理?”
  “水要沥干,剩下的倒入厨余垃圾。如果一股脑地都倒入垃圾桶,运输途中会散发难闻的味道,而且带水的厨余垃圾给后端处理增加了难度。”
  7月底的一个周末,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针对部分群众对混装混运的质疑,垃圾分类的志愿者——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教师庄强向现场的人们解释道:后端处理能力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如果大家都不行动,垃圾分类就是走过场。
  业内人士认为,垃圾分类重在建立全民参与的共治机制。邓建平说,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例如定期组织居民了解垃圾去向,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为市民提供“垃圾去哪儿了”微信平台等举报渠道;陈晓运建议充分发挥信息化、产业化、社区化力量,把垃圾相关底数摸清楚,以市场化运作、智能化管理提高分类水平。
  同时,垃圾分类需要细致的前期准备。上海市虹叶居委会党总支书记王静华说,垃圾分类推广前,“居委会陆续为居民送上‘三件套’入户包——一本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一个冰箱贴和一只挂壁式垃圾袋支架。冰箱贴上印着自编的分类口诀和分类搜索二维码,垃圾袋支架是专门定制的,可在橱柜门上夹个塑料袋,湿垃圾就能很方便地‘撸’进袋子里。”
  “居民最痛恨的就是垃圾混装混运。我们要逮住一个处罚一个,屡教不改的逐出市场。”北京市城管委主任孙新军说,让规模化、专业化的队伍来运输垃圾,运输车辆要亮出身份,实现对垃圾运输车辆的精准管理。
  据了解,北京正探索正向激励办法,例如环保积分、现金返还,将厨余垃圾做成肥料等鼓励公众分类投放,逐步提高知晓率、参与率、精投率。为了进一步监督每户垃圾分类,北京市建国门街道的部分小区推进了“户分桶”,桶上写着每家的房号以及“厨余垃圾”,工作人员定时收集厨余垃圾,并给每户积分。
  此外,日常监督管理要严,建立垃圾分类多环节之间的互相监督机制。“市民投放垃圾,由物业监督指导;垃圾运输车如果发现小区垃圾分类没做好,可以督促物业分类;物业可以监督运输车是否‘混装混运’;中转站以及末端处置公司点也可以监督运输公司,五个环节相互监督。”邓建平说。LW
刊于《瞭望》2019年第32期延伸阅读☞ 垃圾分类捧热粉碎机,权威回应来了:不可行!☞ 瞭望丨1个月成立超8000家相关企业,垃圾分类生意不容易☞ 镜鉴|外国是如何培养垃圾分类习惯的?☞ 时评|“扔垃圾”不能把痛点扔给老百姓☞ 瞭望|垃圾分类,如何避免各环节“1+1=0”?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杂志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总监制 | 史湘洲监 制 | 潘燕编 辑 | 喻千桓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瞭望》新闻周刊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取消
发送


我知道了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
确定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







已发送







朋友将在看一看看到
确定



写下你的想法...









取消
发布到看一看
确定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即将打开一个新页面

取消
允许


<< 31 32 33 34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