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川:找到“金钥匙” 破解危房改造难题
  • 来源:四川新闻联播
四川新闻网广元8月2日讯(唐续宗 谭志民 张琪)“全域山水画,天然大氧吧,让它更显迷人,如果非要给它加个形容词那就是诗情画意。”……近日,“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新鲜出炉,青川县成功入选,这是中国最美县域评委组对青川县给予高度评价,而其中青川县美丽安全的民居成为重要加分项。为让青川更美,老百姓有幸福的家园,青川县委县政府、青川县住建局在脱贫攻坚路上一直在行动。让居者所安是脱贫攻坚工作中“两不愁三保障”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县住建局在实施“危房改造”过程中发现一些改造不到位,贫困户住房依然难安全的问题。难题如何破解?该局领导干部议通过多方调研和实地实践,上下齐心下足“绣花”功夫,终于找准危房改造难题破解的“金钥匙”。改哪里?一对一入户评估鉴定“尽管贫困户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非常强烈,但真正坐下来谈‘改哪里’的时候,小家的利益是不是能和大家的愿望达成一致就成了问题。”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局与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提早谋划,联合制定了《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首先明确目标指向,其次精准识别改造对象,重点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住房困难。任务之重,困难又重重!贫困户危房量大面广,房屋结构形式、形成危房原因多样,乡(镇)村技术力量薄弱,而委托专业机构鉴定费用又高,改哪里才是群众最需要的呢?该局将全县划分为6个片区,按照“点上示范带动”的思路,由局领导带队、抽调县管企业技术人员30余人组成6个危房认定工作组,对认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对扶贫部门核准的贫困户危房逐户认定,评定危房等级,查找危险部位,建立贫困户住房情况档案,准确掌握每个村、每个贫困户的住房情况,剔除错将安全住房纳入危房改造的对象,保证危改政策执行不走样。谁来改?专业施工队按菜单“订做”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危房改造改的是安全,这个安全既有工程质量安全,也有施工安全,还有国家扶贫资金安全。在总结以前工作经验时,如果把改造资金发放给农户,农户大多自己改造,工程质量不一,施工安全不能保障,有的贫困户甚至把改造资金用来修建入户路等其他建设。国家出了钱,贫困户住房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危房改造技术突破是首要!只有专业队伍做专业的活,才能确保资金和安全“双丰收”。县住建局对县域范围内200多名危房改造技术人员,统一进行了工艺、技术培训,改造工作方式由过去的“分散改造”转变为“精准改造”,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做到精准管理,将所有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纳入工程建设程序,并探索性的建立了危房改造信息平台,对危房改造的对象认定、施工过程、部门管理、竣工验收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测,实时反映改造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竣工验收、资金拨付和档案台帐工作情况,建立问题台帐及需求清单,贫困户可随时登录查询,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还不定期组织质安站、安监机构等专业技术人员到改造建设现场巡回检查,对发现的质量或安全隐患进行督促整改,确保不出问题。尊重民居文化,尽量传承川北民居特色,对“小青瓦、坡屋顶、白粉墙、穿斗结构”的建造风格进行恢复,让更多的人“记住乡愁”。改造过程还充分考虑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兼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步开展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村庄绿化、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突出问题整治,让农户住的舒心又健康。如何改?四支力量把关改造效果该局精准考核,在强化管理的基础上,完善危房改造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细化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加强平时考核和过程考核,建立对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查询、项目跟踪、资金监管、意见反映、举报投诉等实时监测考核机制,加强对危房改造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测,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奖优罚劣,保证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到实处。如何确保危房改造中的资金安全?群众满意是检验资金安全的关键。贫困户首先要对改造效果满意,才能启动验收程序。在使用过程中,县镇财政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对补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要求在竣工验收后30日内将补助资金足额拨付到施工方,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和滞留,从而确保危改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改造质量达到标准要求。验收时,该局用活村上“四支力量”,采取乡(镇)村建办初验和县级复验两道关。按照安全住房标准,由各乡(镇)村建办组织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村组干部开展竣工初验工作,按照改造方案认真核查改造内容,核实改造工程量,如实核算改造费用,完善相关验收档案资料,初验完成后申请县级验收。县级复验由青川县住建局牵头,组织扶贫、财政部门对改造质量开展竣工复验,以乡(镇)为单位统筹使用资金,验收合格后据实拨付改造资金。青川县住建局的这把“金钥匙”,破解了危房改造“改哪里、谁来改、如何改”等难题,为贫困户的住房加了一把“安全锁”,为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维护农村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