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报传媒记者:胡丽华 杨小友走进关岭自治县花江镇板贵片区,北盘江岸边,过去沉寂于石漠化的困顿,而今被一个个怒放的“红色火球”渲染红,形成一幅美丽的风景,演绎出一个个脱贫致富的精彩故事。
1998年,村主任韩先成的父亲在1亩石旮旯地里种下106株火龙果苗,成了方圆几百里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第一年挂果时,亲朋好友来品尝纷纷说好吃,第二年收入3000多元,是种植包谷收入的10多倍。”韩先成回忆以前的情景,难以掩饰笑容。 2014年,关岭自治县在海拔600米以下的地方发展火龙果产业,韩先成流转70多亩土地种植火龙果,2017年,他就挣了20多万元。他说:“今年和去年差不多,不会低于20万元收入。”看到韩先成家种植火龙果带来的滚滚财富,村民纷纷退掉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在县里的支持下大面积种植火龙果,目前,该村200多户村民种植火龙果共3500多亩,其中1800多亩挂果,产值达500多万元,全部挂果后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顶着烈日,村民余光品和妻子背着背篓,穿梭在火龙果基地采摘果子,“刚才有客户打来电话预订,下午要送400多斤到市场上,趁这个时候抓紧采摘。”他家以前靠种植玉米为生,基本解决温饱,自从2013年种植的火龙果上市,他家的收入年年攀高,生活越来越红火,不仅建起了小楼房,还置办了家电。“小康生活不就是这样嘛,不愁吃、不愁穿,还有钱花。”采摘满满的一背篓火龙果,余光品笑哈哈地说。现在的峡谷村,火龙果一地连着一地、一坡接着一坡,家家户户靠火龙果致富了,“一山一水一首诗,诱人龙果如胭脂。峡谷遍挂红灯笼,特色产业财富至。”的歌谣在这里吟诵。火龙果在喀斯特山区演绎的财富故事,吸引了一批批农户加入到种植大军。“不愁卖,你看,我家的火龙果刚上市就抢完了。”种植户任万祥家是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火龙果后脱贫。烈日下,夫妻俩正抓紧时间采摘果子,一个个果壮肉甜的果实装进背篼里,采摘好后拉到客商收购点。目前,600多株火龙果已卖出五六千元,余下的几批还能够卖1万多元。 政府推动,企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参与,关岭火龙果不断向其他乡镇延伸,面积逐年壮大,目前,该县花江镇、上关镇、岗乌镇、新铺镇等乡镇都种植了火龙果,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如今,该县建成火龙果基地1.5万亩,投产近万亩,年产量7000余吨,产值近4000万元。 然而,随着火龙果产业的发展,市场价格趋于理性化,每公斤从20多元降到6元左右。“火龙果现在已是一项富民产业,但也看到了巩固提升的关键期,精细管理、开拓市场、夯实品牌我们都在进一步破题,这也是一项产业发展的固有规律。”关岭自治县农业局局长江华雷说。2016年,关岭火龙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关岭火龙果贴上靓丽名片,关岭火龙果也迎来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新时期。而该县全面发力,致力于把火龙果打造成产业结构调整“一县一业”产业,4家企业先后入住,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合作社如雨后春笋,目前种植专业合作社达到14家;企业和合作社、大户牵头组织,成立县火龙果协会,申请注册板贵火龙果等商标,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组队参加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展销会,抱团开发集生产、销售、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创建电子商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与贵州合力超市等企业签订销售协议,产品直供合力超市,走上广大市民餐桌。如今,一个个举措,让关岭火龙果火起来,畅销京、沪、粤、浙、渝、湘等地,备受消费者青睐,七成销往省外,一个真正的特色富民产业正在喀斯特山区崛起。长按二维码一起支持脱贫攻坚火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