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两年!让一个垂死品种销量达到120万亩,丰大做到了
  • 来源:匯通安徽
“确切的说应该还不到两年,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接触了我们的品种,今年品种销量有望达到120万亩。”安徽农业大学校长、教授程备久说,是丰大种业给了“安农591”一次“重生”的机会。7月30日,安徽丰大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丰大种业”)2018玉米产业高峰论坛在合肥丰大国际酒店成功召开。丰大集团董事长吴大香、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伟程、中国作物协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主任赵久然研究员、安徽农业大学校长/教授程备久、安徽省种子管理站站长熊成国,以及各省市院校、科研单位、种子企业、经销商代表和媒体参加论坛,丰大集团总经理吴智勇主持论坛。弘扬丰大精神 共建种业蓝图丰大集团董事长吴大香吴大香说:“丰大种业是丰大集团未来三大产业的第一产业,丰大要打造民族种业的百年品牌”。种业、文旅、地产是丰大集团未来三大产业,作为第一产业,打造民族种业品牌,为农民谋福利是丰大种业一直的使命。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邓光联介绍了我国种业取得的主要成效、我国种业面临的考验以及他对丰大集团进入种业的认识,对丰大种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希望。目前我国种业取得一系列的发展成效,进入了依法治种时代;企业做大做强有了长足进步;以产业为导向,以企业主体的格局逐步变成现实;科企合作创新发展成为新常态;销售渠道多样化,产业链拉长成为种业的新趋势;供种保障能力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我国种业面临的考验主要包括:效益增长进入平台期;规模化发展进入徘徊期;社会资本进入种业的缓慢期;企业转型升级的分化期;对外扩大开放的考验期。邓光联认为丰大集团进入种业是对种业的情怀;对国家发展现代种业的责任担当;对创新发展的追求;对所创造财富的回报。希望丰大种业的发展要有总体规划;要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要兼并重组有所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借力科研力量强化科技创新,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要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接轨;要加强国内外企业合作共谋发展。邓光联提议,到会的科学家、合作伙伴、媒体朋友都来支持丰大种业,就是支持国家民族种业,希望丰大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种业的航空母舰。中国作物协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李建生说他与吴大香有关于种业相同的认识,他认为丰大是一个懂种业发展的企业。丰大对于科技的重视,是作为科研人员比较关注和欣慰的,对于与会嘉宾的礼遇和态度很诚恳。丰大用他们的成功在诠释诚信的品德,与丰大种业在品种合作开发过程中可以感受丰大的真诚。“因为跟吴董事长交流过人才建设的事宜,丰大种业便在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了基金,丰大是一个很讲诚信的企业。”李建生认为吴大香有从事种业的经历;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资本支撑和长远的眼光;有一定的推广能力,一些玉米品种在一两年就有一定的推广;员工素质高反映了企业的管理能力;与丰大合作一定大有可为。李建生期望建立适合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创新机制,丰大种业可以做到。安徽省种子管理站站长熊成国熊成国对于种业发展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打造种业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发展牵动力,培育一批真正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第二,走好科企合作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力;第三,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品种为生产服务力,提升品种的适应能力。安徽农业大学校长、教授程备久程备久重点谈到了与丰大种业合作开发安农591玉米的故事,正如文章开头的一句话:是丰大种业给了“安农591”一次“重生”的机会。程备久说:“通过努力创新可以选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希望品种推广可以为产业和农民带来更多的效益是科研人员毕生的追求。”一个好的品种如果没有企业去推广也很难发挥作用,推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2014年“安农591”通过审定,抗病能力比较强,生育期短,脱水速度快,稳产性好,连续高温热害的体抗能力表现优异。凭借自身优势,“安农591”很快被一家企业看中,独家推广。但是那家企业资金、技术等方面实力不行,制种跟不上,甚至用其他种子替换,“安农591”面临退市风险。“最困难的时候,丰大种业接触了这个品种,觉得这个品种符合目前发展需要,用高价收购了经营权”,程备久说从2016年底开始不足两年时间,“安农591”便实现了“重生”。丰大种业拿到组合,首先在黄淮海七个省布置了五百多示范点,完成了引种试验,并没有盲目推广。丰大种业改良了制种技术,制种产量从每亩200多斤突破到400-500斤。看过试验示范和品种预定的表现,丰大种业加大了制种力度,制种达6000亩,可望推广面积120万亩;明年将制种超过1万亩,计划推广面积240万亩。“安农591”的重生,让程备久感受到了丰大种业的诚信和实力。他认为丰大种业是一家用真心,让客户很放心,让合作伙伴有信心的民族种业。安徽泗县一方种业总经理刘家喜安徽泗县一方种业总经理刘家喜作为经销商代表进行了发言,他说“安农591”在当地的表现十分优异,推广面积已经从去年的500亩增加到了1.6万亩;明年在泗县“安农591”要突破4万亩地,用实际行动把“安农591”做成当地领头品种。丰大种业副总经理、玉米种子公司总经理耿延琢丰大种业副总经理、玉米种子公司总经理耿延琢宣读《关于成立丰大种业玉米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决定》,“丰大种业玉米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成立将为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科研支撑。丰大集团总经理吴智勇吴智勇总结说,丰大种业的成立,对丰大集团来说,是三十多年发展的轮回,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二次创业。三十多年前,丰大选择在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开始了丰大的创业,三十年后,丰大再一次选择发展种业作为丰大未来的事业目标。丰大进军种业,展现了一个企业用三十多年的努力,以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深邃的洞察力,去达成心中的梦想,实现贡献中国农业的初心。目前,丰大种业完成了面向全国的种子选育、试验、加工、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经营管理网络。在安徽合肥、四川邛崃、甘肃临泽投资建设了三座现代化高标准种业园,在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地拥有稳定的制种基地近4万亩,实现了种子生产、加工包装和物流的全程管控。在全国各大生态区,建立了9个玉米育种站,200多个玉米测试点。在长江上游和长江中下游分别建立了水稻研发中心,水稻测试点覆盖南方稻区,拥有完备的试验测试网络。今年,是丰大种业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发起的第三年。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丰大推动形成了一个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成熟机制,为广大种子从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空间。丰大种业科企合作战略取得重大成果,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水稻所以及山东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等多个省级农科院、全国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常规育种、分子育种,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迈出了较大步伐,使种子行业的产学研通道变得更加通畅,每年最新的研究课题在科研院所和企业间充分进行,形成了常态化的从上游到下游的工作机制。在全国种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当前,国际国内种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种业科技浪潮影响巨大,世界种业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在国内,我国种业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升级期,科研育种方向、企业经营模式将随着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市场需求导向变化和生物信息技术进步,不断进行深刻的内部衍变,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今天的种业市场整体停留在过去的理念和模式中,越来越无法适应全球化冲击下的种业市场。中国种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一个迫切需要升级、迫切需要创新、迫切需要整合的新时期。不升级、不创新、不整合就没有出路。面对世情农情种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这为种业发展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让丰大在激流中再次扬起风帆。丰大如何坚定做种业的“决心”,如何把中国种业“搞上去”,这是国家交给丰大的时代课题。行家论道 为玉米种业发展献计玉米产业高峰论坛在李建生老师的主持下进行,与会嘉宾从实际出发,介绍了玉米育种前沿技术,为玉米产业发展发表了各自观点。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绍江介绍了《单倍体技术进展及工程化应用》,工程化是工程思维和方法在具体领域中的系统化应用 。陈绍江认为目前生物技术需提升,工程化能力需强化,学科发展需补白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意识和能力。他介绍了单倍体技术的进展、诱导基因克隆与应用和单倍体育种工程化新尝试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研究员陈化榜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研究员陈化榜介绍了《新形势下玉米育种的思考》,他认为我们应该结合国情,从各地实际考量,培育玉米新品种。育种家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开展合作,产业发展才能更加快速健康。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彦惠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彦惠分析了《黄淮海玉米育种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耐密高产、多抗稳产、优质增效(绿色生产)、适宜机械是未来黄淮海玉米的育种目标和发展方向。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潘光堂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潘光堂在《西南山地玉米区生态育种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到,生态育种的具体内涵就是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的生态特点、生产与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确定育种目标,明确主攻方向,发掘创与利用新种质,目标地区鉴定选择,选育适宜不同生态区域需要及高产高效模式化的品种。 选育特定生态适应型品种,选育适应模式化栽培品种,选育高产稳产高效型品种,选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品种。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国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国介绍了《东北区玉米生产与育种发展方向》,东北区玉米育种发展,优异种质资源创新是重中之重;商业化育种技术路线是提高效率的保证;重大育种技术集成与创新是重要手段;基础材料创制与自交系选育是基础的基础;杂交种品种选育是成效检验。新形势对我国玉米育种方向和标准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及时调整团队育种方式和模式,广泛联合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优势力量,进行协同攻关和创新,为种业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注重种质基础材料前瞻性设计与创新,以商业化育种思维和技术路线为指导,加大新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提高育种效率;开拓思路,引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理念,尽最大所能提升产出投入效益比,保护环境,才能在未来以市场和农民作为最终评价标准的竞争中胜出,为东北、为我国玉米事业贡献力量 。来源: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农财网种业宝典

<< 21 22 23 24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