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制约了广西本土海鸭蛋健康发展?散户靠天吃饭,环保问题“埋雷”
  • 来源:南国早报
连日来,记者走访钦北防等地的养殖户和加工企业了解到,由于海鸭是在海边生长的,导致养殖受到台风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场地导致无法大规模、高密度养殖,产蛋率也不稳定,再加上缺乏行业监管和标准规范,且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海鸭养殖面临着诸多难题。走访散户养殖风险颇多“1300只海鸭,才捡了10多公斤的鸭蛋。”7月20日,在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镇新基村,养殖了20多年海鸭的陆女士忧心忡忡。“已经持续好几天是这样,产蛋率不高,直接影响来年的养殖信心。”陆女士说,过去周边也有几家海鸭养殖户,但由于成本高,价格不理想,他们都退出了。这只是北部湾海鸭养殖的一个缩影。由于钦北防三地多以散养为主,很多养殖户只能靠天吃饭。钦南区红树林蛋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丽介绍,相对于人工圈养、人工混合添加饲料喂养的养殖方法,海鸭产蛋率低下而且不稳定,放养成本相对居高。当下,她这一批鸭子刚养一年,是产蛋高峰期,产蛋鸭子达到近八成,产蛋率已经非常高,但再过一年,产蛋率就会下降,而如今每天喂养的成本就达到1000多元,如果没有高的产蛋率,就会亏本,所以一般两年就换一批。此外,海鸭在海边放养,有可能走散或卡在红树林里,特别是每年的多台风季节,觅食于滩涂上的海鸭受风雨及海浪袭击,无法游返岸边而死亡或失踪的情况非常多。同时,受到风雨及海浪侵袭过后的鸭群也会大量减产甚至停产,短时间内难以恢复。陈丽介绍,三年前她养殖的头一批海鸭有2500只,两年后淘汰时,只剩下1500只。“放养的模式和养殖场所的限定,导致无法进行大规模和高密度养殖,没有稳定的产蛋量。”陈丽认为,加上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目前的海鸭养殖仍处于粗放型模式。在合浦县党江镇的海边,一群海鸭归巢。说法缺乏诸多行业标准粗放的养殖模式,还带来了诸多监管难题。北海畜牧部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因养殖户分散,很难全面监管,一些养殖场的卫生和疫病防治问题较为突出。即便是监管层面,目前也多是对饲料、兽药等养殖投入品的监管。由于缺乏相应的养殖和行业发展标准,海鸭蛋尚有很多难题待解。“比如养殖海鸭的密度、场所基础设施建设、鸭料选择等都没有相应标准。”北海市蛋品行业协会一名负责人表示,不止是生产和养殖标准欠缺,目前,海鸭蛋的鉴别和商贸流通标准也均处于空白。广西许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承华认为,没有技术鉴定和监管的标准,行业很容易形成无序发展。“在整个鸭蛋市场上,一些养殖户和企业大打价格战,试图通过压低价格获取市场份额。”许承华说,但事实上,此举不利于行业抱团,加上因部分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防城港市红树林农牧海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月涛介绍,如今虽然很多海鸭蛋加工企业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产品生产规模,但因缺乏行业标准,容易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不过关,造成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钦州钦南区一养殖场的海鸭。隐患过度养殖或伤生态南国早报记者走访了解到,摆在众多养殖户眼前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平衡海鸭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7月27日,北海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保科一名工作人员对此回复称,目前尚没有明确数据表明养殖海鸭对海洋及周边红树林造成哪些影响,不过,出于生态保护考虑,北海已经划定了部分海鸭禁养区。记者在走访期间获悉,在北海市南岸的红树林周边,曾有不少村民在此养殖海鸭。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生态保护区的划定,曾经活跃在此的养殖户已悉数退出。银滩镇下村村民李波(化名)便是其中一员。今年7月初,李波的2000只海鸭从海边撤场,回到村里圈养。一名自称是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在这里无序养殖海鸭会对红树林造成污染”。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2014年底,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部分区域发生红树林死亡现象。后来的调查结论认为,原因与当地村民过量放养海鸭有关。对此,吴月涛认为,任何一种过度养殖的方式都是短视行为。但他同时强调,在充分保障养殖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采取适宜密度的小群、放牧式分散放养海鸭,让海鸭自由觅食,归圈时辅以适量五谷粗粮添喂,合理密度的海鸭养殖对红树林以及海洋生态的影响并不大。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彭庆 钟小启 文/图点赞(0)

<< 21 22 23 24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