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校无穹——清华大学110周年纪事
- 来源:凤凰卫视
对很多人来说,清华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名字,它更是一个精神的图腾。它是无数学子心中的圣殿,它是整个民族情结的汇聚,它更是助力中国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110年的自强不息,110年的开拓进取,让它鼎立于世、熠熠生辉。
有人说选择了清华,就是选择了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是对知识和未知的探索,是对国家与民族的承诺,是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今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走进清华,走近它的往昔岁月。
薪火相传,自强不息
今天,走在清华校园里的年轻学生们,意气昂然。不知他们是否知道,一百一十年前,有一群和他们一样的年轻人,经过千挑万选,走进这里。那群年轻人的内心憋着一股劲儿,“师夷长技以自强”。1914年,当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时,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起了当时清华学子的共鸣,之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
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胡显章:梁启超先生激励学子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向着既定的目标奋斗不惜,应该像大地那样以宽宏的胸怀、宽厚的道德,承载起历史的重担。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所以表明就是清华师生在建校初期,就把自己的精神世界,跟民族的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
梁启超演讲的同年,首批庚款留学生梅贻琦正好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1931年,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实行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并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的“大师论”,让清华一跃成为学术名校,而他所提倡的以人格教育和通才教育,更是奠定了清华校格。
自梅贻琦之始,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师生无不践行着爱国奉献、科学求真、包容通会、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
2013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聂建国研究团队凭借二十年磨一剑的“大跨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技术及其应用”项目,摘得了土木工程领域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聂建国:做研究啊,真的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是说你看到一个热点,你就去做,做一段时间,我觉得很难成系统的成果。跟踪热点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创造热点更重要,我们清华很多老一辈就是这样在做创造热点的事情,其实创造热点的事情特别难,因为当时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也不会引起舆论的关注,就是靠默默无闻的,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就是说我们做研究一定要源于需求,服务需求,高于需求,引领发展,一定要紧密结合我们国家的重大需求,突出我们国家特色,解决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敏于事,慎于言,从立校之初到如今,清华人一直踏实进取,以个人之格局映照学校之格局,以学校之格局映照国家之格局。
松柏之茂,历久弥新
始建于1909年的清华学堂,大楼外部的砖石已褪去了原本的色彩。然而时光的淬炼,却让这座大楼与它所传承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一起,变得越发成熟和纯粹。
2011年,以清华学堂作为基地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启动,这是清华大学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化因材施教而推出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袁驷:领跑者第一你要跑,你要跑在第一阵营,跑在前面,第二要领,你的责任还要带领,引领整体的学生都共同去在这个基础学科上去学习去攀登这个科学的高峰,当时这个计划呢,虽然说是根本上是面向拔尖创新学生培养,但是实际上也着眼于我们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的水平的提升。
作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早期推动人、清华学堂物理班的创办人——朱邦芬,一直致力于探索物理学科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成长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拔尖人才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好奇心,搞基础需要一个想象力,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一种叫渗透式的学习方式,我有带着问题去学,我研究当中碰到什么不懂的事情,我去查书查资料,去请教别人请教老师,解决问题就一本书可能就十页,几十页,看完就懂,明白就行了,不是从头到尾都去学,这个问题解决了,我再继续做下去,我是通过一个点一个点一个点,慢慢慢慢我点就连成线,线就变成面,我这门课我是没学过,但是通过我在研究当中慢慢地我把这个基本就掌握了,这种学习方式是一个人一辈子需要的。
于歆杰,清华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常被称为“国内慕课第一人”,从大学求学到留校工作,从传统授课方式到慕课教学模式改革,他与清华一起成长,见证了清华一路不停息的教学探索。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于歆杰:我原来是一个教师中心主义的教育者,做了慕课,我必须得主动地去想社会学习者,他们是怎么学的,做了翻转课堂,我必须主动得想,我怎么才能够激发起他们在课堂里面的斗志。2020年做这个在线教学。我必须主动在想远在天涯海角这些学生,他们在干什么。所以我就自动自发地把我的基本教育观转变成了学生中心主义。这个事需要有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工具的选取。但是无论如何,基本教育观的转变从讲明白到了解到学生有多明白,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清华教学模式的探索像是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这棵大树在多彩教育的肥沃土壤中不断抽出新的枝丫。从清华学堂起步,到“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推出,再到引领世界的慕课和融合式教学,清华从不倦怠,始终立足教与学,践行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和理念。松柏之茂,历久弥新。
人才辈出,民族脊梁
这座日晷,是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在它上面刻有四个字“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它是清华精神中务求实干的体现。
1999年,中国政府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其中就有14位清华人。邓稼先是这些民族英雄的杰出代表,他的精神被清华人一代一代地传承至今。
《马兰花开》话剧以老一辈科学家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生动刻画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为造出两弹而付出艰苦努力的故事。
邓稼先扮演者傅宇杰:
在清华园中去塑造这个角色,去演这部剧,可能要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容易一些,所有的这个学生,都形成了这样一种共同的价值认同就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学校给到每一个学生所传递的这种价值观念,一直以来也都是以他们为楷模的。
邓稼先和他的团队,曾在荒漠戈壁上,为中国核武器研制默默付出。如今,在北京南口燕山脚下一座不起眼的院落里,一群曾经年轻的清华人,为了发展中国核技术创新,已在这里潜心研究超过60年。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作义:清华就是应当为国家来做贡献。要服务这个民族的发展,所以清华在五十年代搞了一系列的先进的科技,这个地方当时在北京叫远郊,那么他们在这地方就开创这个原子能的事业,就是说这地方,不仅是大家做学术的研究,而且实际上要把一系列的高精尖的设备要研制出来,很多老式的机床,当然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数控的机床,我们做实验堆的时候,小型的反应堆的时候,很多核心的关键设备就从这地方搞出来的。
“年龄”超过半个多世纪的200号,孕育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技术,也记载了张作义带领团队奋战了10年的点滴,这一次核研院联合国内核工业、装备制造业相关企业,组建起了一支“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团队,让中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走到了世界前列。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作义:这个实验室叫大型氦气工程实验室,它花了10年时间10个亿人民币,那么主要的目的我们不仅是在科学技术的原理上证明它,而且要做一个一比一的工程样机,是一个工程验证性的科研,所以我们这地方体现了我们清华的这个科研,核研院的科研,而且这地方出来的这些设备,都是世界第一个,达到最高水平的这个设备。
百年时光积淀的成熟稳重,孕育着每一位清华人的成长,为他们注入厚重的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中诠释着清华人的共同语言——肩负使命、行健不息。110年筚路蓝缕,清华大学培养了大批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每一个清华人都铭记“做第一等事业,做中国的脊梁”。
勇挑重担,时代先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程京:总书记当时到我们实验室参观的时候,最后就提出来就是说,在大疫大灾面前,科研人员应该组织形成科研攻关的突击队。总书记是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了,高性能的医疗装备,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中,不能全部依靠进口。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程京院士第一时间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短短一周时间就研发出“呼吸道多病毒核酸检测芯片系统”,这种芯片可以在1.5小时内检测出新冠病毒。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程京:那么这个芯片呢,迄今为止也是非常罕见的,一个可以用于做呼吸道感染鉴别诊断这样的芯片。因为其它的产品都是单一指标,我们这个芯片呢,它的好处就是它可以监测这个多达19种这个病毒。
多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投入使用后,程京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又带领团队,研制出可在45分钟内,完成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芯片实验室系统。
2020年10月程京团队研发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投入使用。实验室配备全自动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全封闭芯片实验室和5G通信系统,可实现采样不用人,半小时出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移动实验室所采用的咽拭子采样机械手由清华机械工程系设计研发,而内外工业设计则由清华美术学院完成。这是发挥大学学科综合优势的一次完美诠释。
清华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杨殿阁:围绕这样的学科交叉,以应用为导向,以问题导向做了很多布局,那么在这样的布局下面,我们非常鼓励呢,多学科这个不同知识背景的这些老师呢在一块开展合作,那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话呢就是说,我们能够把自己的这种基础的研究,转化成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设备、软件或者这样的一个产品,能够更好的去面向我们的这种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能更好的解决人民生命健康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2021年4月10日,《弦外之音-听见未来》创意音乐会在在新清华学堂上演。现场通过方锦龙先生与墨甲机器人乐队对话的方式,呈现出清华大学在艺术与科技交叉结合方面的创新探索。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因为对未来,大家都有很多的畅想,所以我们特别鼓励每一个科研人员,和每一位同学,我们叫天马行空想问题,不要对自己有任何的限制,打开你的胸怀,这个打开你的大脑,这个无论怎样想都可以。但是脚踏实地做事情,就是我们追求的是未来我们的技术,能够造福于人类,这个是我们作为这个实验室的一个基本宗旨。
和合与共,大美清华
这座融合中国风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身的院落,叫苏世民书院,走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中国,感受到的却是世界,这里不仅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清华面向世界塑造未来,培养各国优秀青年领导力的舞台。
秉承“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则,苏世民书院整合全球一流教育资源,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实力,积极探索国际人才培养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中西交汇的环境,优秀的资源平台、设计精妙的课程,苏世民书院首批招生就收到海外高校学子超过3000份的申请,最终来自31个国家的110名学生被成功录取。
苏世民书院创始院长李稻葵 :我觉得苏世民书院啊,它让清华大学站到了国际高等教育的前沿。另一方面,苏世民书院它的创立、它的创办,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清华大学自身的改革,自身的教育理念的这个不断地推进。
施路平,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他和团队研究的论文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的类脑芯片—— “天机芯”,荣登Nature封面,也是中国在人工智能和芯片双领域的首篇 Nature文章。一时间,施路平团队和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的名字在国际科研界引起热议。也将清华的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向前推进了一步。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在这个领域这个方向,我们应该属于世界先进的这样的一个水平。我们最近这一年多,在Nature上三连发。当我开启这个研究的时候,我就发现这是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因为这个领域呢,涵盖面非常广。你需要脑科学,你需要计算机科学。芯片、物理、数学、材料、工程等等。而把这个多学科融合做一个深度的融合,是它真正的挑战,我们的学科分布使我们的知识比较专,不适应于这样的一个研究。
为了更好地推进施路平项目的研究,清华大学融合了七个院系,成立了一个具备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能力的研究中心,在施路平的带领下,全力继续进行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类脑计算研究。
秉承开放合作的心态,清华大学在各学科前沿领域积极探索前行,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等交叉科研机构相继成立,这些科研机构的成立,也是清华大学在新百年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
“一国之大学,当有其对於一国之任务;一代之大学,当有其处於一代之特点。” 110年历经风雨,清华已经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融入自身血脉。“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属于清华大学的新百年已经到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带着精神和使命前行,开放而奋进的清华必将永远年轻,永远凝聚着时代发展前沿里最具活力的中国力量。
今晚21:40 凤凰卫视中文台《皇牌大放送》《吾校无穹——清华大学110周年纪事》
推荐阅读:·气候峰会,美国是在释放矛盾信号?·普京:对俄交往勿越“红线”,泽连斯基:我愿同您在顿巴斯的任何一个地方见面·弗洛伊德案成美对执法人员定罪“转折点”,拜登称向公正迈出一大步
教育
-
-
- 年轻人,如何“反内卷”
- 很多人的焦虑,只不过是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对手,而是永远在仰视他人。文 | 与归编辑 | 杨文瑾近两年,恐怕再也没有一个词,像“内卷”这么广泛、持续、深入地渗透各种社会话题。它俨然像是一种非生物性的病毒,...
- 南都周刊
-
-
-
- 祝贺!84名医药卫生领域专家,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 导 语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77位,其中医药卫生学部84人入选!近日,中国工程院官网公布《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议,确定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77位,其中医...
- 华医网
-
-
-
- 北京第一代“鸡娃”血泪史:鸡了20年,还是归于平凡
- “卷”的意义在哪?鸡娃们已经看透了:世事如浮云。来源 | Vista成长实验室(ID:vistaedulab)作者 | 王食欲封面图 | Vista成长实验室学区房、私立外国语、补习班、南极游学、出国交换……你能想象到的“鸡娃教...
- 财经
-
-
-
- 屡屡过亿,史上最高捐赠刷屏,985高校把钱花哪儿了
- 能筹钱还得会用钱图/图虫创意高校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校友的捐赠,是经费多元化的有益措施。“亿元级”“史上最高”,最近985高校校友巨额捐赠频频刷屏。刚过百年校庆的厦大收到多笔亿元以上捐赠,天津大...
- 中国新闻周刊
-
-
-
- 8年坚持,在大别山深处播下4万颗“种子”,虽然孤独,但他们坚信……|电讯人物
- 来源:4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记者:新华每日电讯郑梦雨、徐海波大别山深山中的一间教室,一个小男孩大方地走上讲台,对全班同学大声朗读。他手中的小册子是他的阅读摘抄本。 在大别山里,这种朗朗的读...
- 新华每日电讯
-
-
-
- 《小舍得》:教育培训机构的营销人员,一语道出了行业的秘密
- 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样的文章呢?只需关注“今日教育考试”!01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又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焦虑”的讨论和关注。电视剧里,不但孩子们在学校里面你追我赶,就算在课外培训班,也是竞争激...
- 今日教育考试
-
-
-
- 教育部明确!这事不能做
- 4月21日教育部网站上有一条问题答复引发了网友的关注↓↓问题:《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12条规定了“刻意孤立”的禁止性行为。而在实践中,对“刻意孤立”的内涵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着很大差别。请问应...
- 青春湖北
-
-
-
- 生活的一顿毒打,比父母的千言万语还管用!
- 很多时候所谓教育,就是大人想把自己已经明白的道理讲给孩子们听。只可惜,真正听进去的人并不多。“为什么非要上学?不读书也能赚钱养活自己”“大学毕业后一样得找工作,为什么不能现在就去打工?”当孩子问起...
- 绿卡图书
-
-
-
- 面对家长“学前班”焦虑,幼小衔接教学该动真格了
- 半月谈评论员 艾福梅前不久,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
- 半月谈
-
-
-
- 湖南800名高中生被连夜退学,父母急哭:高考你都不配,人生哪有出路
- 来源:王耳朵先生(huangezishiba)作者|王耳朵先生编辑 | 读读老师先说说一条新闻。江苏泰州兴化市板桥高级中学的38名学生,上了半学期课之后,发现自己没有学籍。那会儿是19年11月,学生要购买网络课程,买完...
- 二丫陪你来唠嗑
-
-
-
- 吾校无穹——清华大学110周年纪事
- 对很多人来说,清华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名字,它更是一个精神的图腾。它是无数学子心中的圣殿,它是整个民族情结的汇聚,它更是助力中国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110年的自强不息,110年的开拓进取,让它鼎立于世、...
- 凤凰卫视
-
-
-
- 破解“县中塌陷”困局,这个地方为什么能?|每日快评
- 破解“县中塌陷”困局,赤峰为什么能来源:4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张洪河、魏婧宇在我国教育史上,县级高中曾扮演重要角色,考上本地最好的县中,基本意味着“一只脚已踏进重点大学”...
- 新华每日电讯
-
-
-
- 这所高校彻底改革基础课程,学生满意度高了,教师教学能力也获得提升
- 长期以来,高职数学教学普遍存在课程内容不实、教学方法不活、课程思政弱化、教师能力不适等问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此现象于2013年开展研究,并于2018年起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全面改革基础公共课程...
- 麦可思研究
-
-
-
- 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公布!安徽这些专家入围!
- ✪ 中国工程院公布了院士候选人,其中有七人来自安徽!4月23日,中国工程院在其官网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今年有效候选人共577位,其中,安徽有7位在列,进入“准院士”名单。他们分别是↓↓↓中...
- 安徽共青团
-
-
-
- 我省制定“三十条”: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布置作业,直播课不得晚于21时!还有……
- 23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制定了《黑龙江省校外培训机构负面清单“三十条”》,坚决治理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行为,严禁未经审批擅自变更办学地址,违规设立分支机构、培训点;严禁未经备案...
- 哈尔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