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马克思主义有什么用?大厂青年这样回答
  • 来源:长江日报

有这样4个年轻人一位在贵州遵义教思政课一位在北京BAT大厂(头部互联网企业俗称)当产品经理一位在北京做基层街道工作一位在上海做冷门学术研究

他们各有精彩,也各有困惑却做了同一个选择……
2021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长江日报记者先后赴北京、上海、遵义,对话4位青年。他们的毕业论文,不约而同选择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为主题。
翻开4位青年的毕业设计,对照他们的人生设计,我们听到两代青年跨越百年的对话。







遵义教师付延功
2010年完成硕士毕业论文《论邓中夏对工人运动的理论贡献》

BAT大厂员工牛琳
2018年完成硕士毕业论文《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北京街道工作人员王晓力
2015年完成硕士毕业论文《杨明斋的革命贡献研究》

上海青年学者陈斌
2019年完成博士毕业论文《俞秀松革命生涯和思想研究》

邓中夏、杨明斋李汉俊、俞秀松这4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俱为一时俊杰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后为之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牺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跨越百年后的今天他们对4位当代青年的影响在毕业论文提交后仍在延续

这种影响是“信念”
邓中夏、俞秀松拒绝做官想建设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社会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
付延功在遵义教书一干就是17年每学期坚持给学生上课至少100节头几年的工资只有发达地区同学十分之一左右仍甘守清贫


这种影响是“践行”
杨明斋既是理论家也是实践者当老师时教育引导许多学生投身革命
王晓力选择去基层工作服务百姓许多工作重复枯燥她仍拒绝“差不多得了”坚持“做一件事就要做好”


这种影响是“前进”
李汉俊精通5门语言逻辑思维出色
身处大厂的牛琳学会扛住挫折理性解决问题坚持学习,做更好的自己

这种影响是“信心”
俞秀松在艰难境遇中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和乐观精神
陈斌从踏踏实实做冷门研究中找到乐趣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浪漫



1921-2021跨越百年两代青年同向同行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致敬每一段奋斗的青春
 
长江日报出品
总策划:谌达军 张凡撰文:翟晓林 占思柳 胡胜 翟兰兰 刘安娣摄制:占思柳 胡胜 翟兰兰 高文举统筹:翟晓林 余坦坦 刘安娣编辑:王戎飞 校对:刘文胜

长江日报 每天,请从这里阅读武汉。长江日报由毛泽东题写报名,是中国百强报刊、全国城市党报十强。 736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教育

<< 16 17 18 19 20 >>